一江春月是昆明,「精」英论道相聚春城

2019-12-26 18:11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在 2019 年的最后一个月,「精」英论道来到四季如春的昆明,再次为广大精神科医生献上一场学术盛宴。此次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施慎逊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秀峰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会议上,参会专家分享了抑郁症、惊恐障碍和青少年攻击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研究和最新学术进展。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会议上都有哪些精彩内容~

透过表象,寻求本质,探寻抑郁症的年龄相关异质性

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程宇琪教授分享了抑郁症的年龄相关异质性研究方面的内容。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会发生。其中,在 10-21 岁期间发病的人群占抑郁症患者的 43%。早发抑郁和晚发抑郁在病因、临床表现上会存在差异,比如:早发抑郁的患者中有人格障碍的比例较高,认知/神经改变较少;晚发抑郁的患者有较高的血管风险,认知/神经改变较多,躯体疾病共病率高,自杀风险也更大。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差异?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病,是否有不同的神经机制?

程教授指出,有研究显示,30 岁左右可能是不同抑郁类型的分界线,不同起病年龄患者白质异常的特征不同;早发与晚发抑郁的灰质体积异常变化也存在差异;早发抑郁症患者杏仁核体积较晚发增加,两者的杏仁核功能连接改变也存在差异。由此可见,早发抑郁和晚发抑郁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此外,抑郁症与大脑老化速度也有关系,抑郁症患者的大脑总体呈现出加速进展的年龄相关结构改变。那么针对不同发病年龄的抑郁症患者,未来会不会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法?让我们拭目以待。

从大数据角度,解读抑郁症相关的最新研究

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新雨教授分享了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相关内容,从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了近年来抑郁症相关的最新研究。抑郁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WHO 指出,到 2017 年,抑郁障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疾病负担!在医疗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抑郁症临床研究有何新进展?

既往一般的 meta 分析的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有时候无法令人信服。在大数据背景下出现的网络 Meta 分析整合了更广泛的证据,分析出的结果将更有说服力。

2018 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篇研究,便采用了网络 Meta 分析的方法,研究纳入纳入了 522 个 RCT,116 477 个患者,共涉及 21 种抗抑郁药物,是目前纳入试验数目最大的 meta 分析。该研究显示,在抗抑郁药的有效性方面,虽然无明显差异,但排名前五的抗抑郁药是:阿米替林,米氮平,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帕罗西汀。在难治性成年抑郁患者的药物治疗的研究方面,也应用到了网络 Meta 分析。一篇 2015 年发表在 J Clin Psychiatry 上的研究纳入了 48 个 RCT, 6654 名患者, 共涉及针对难治性抑郁症 11 种增效治疗药物,分析结果显示,阿立哌唑、喹硫平、锂剂和甲状腺素明显优于安慰剂。该研究结果由于可信度较高,被收录到加拿大情绪与焦虑治疗网络 (CANMAT) 2016 年《成人重度抑郁症管理临床指南》。应用网络 Meta 分析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药物治疗进行的研究,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关注,2016 年一篇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研究纳入了 34 个 RCT,5260 名患者, 共涉及 14 种抗抑郁药物。分析显示,没有一个抗抑郁药在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患者中有明确的优势,但氟西汀可能是目前最可能考虑的治疗药物,临床医师必须密切监测其可能存在的自杀风险。该研究由于有较强的说服力,被收录到 2018 年美国儿科协会(AAP)《青少年抑郁治疗指南》和加拿大情绪与焦虑治疗网络 (CANMAT) 2016 年《成人重度抑郁症管理临床指南》。

网络 Meta 分析目前的应用越来越广,不仅仅是抑郁症的治疗领域。网络 Meta 分析使既往的研究发挥出更多的价值,也使研究结果更加有说服力。

寻根溯源,探究青少年攻击与自杀行为

近年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周建松教授带来了这方面的分享。周教授指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区/环境因素等。精神疾病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郁症即是一个较典型的影响因素。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暴力与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二者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也存在联系。如反应性攻击可能引起人际排斥、纪律/法律问题,继而引起抑郁和负面情绪,增加自杀的风险。

鉴于精神疾病和青少年攻击行为和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有研究人员对青少年犯罪者的精神障碍做了相关研究。研究发现,青少年犯罪者的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其是行为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对青少年品行障碍犯罪者进行神经影像学研究,也可发现该人群的大脑结构存在异常改变。而对青少年的自伤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发现早年不良经历、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及焦虑情绪是首诊大学生抑郁发作患者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最后,周教授呼吁全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攻击或自杀行为,家长发现青少年有这方面的倾向后,应该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旁征博引,畅谈惊恐障碍的研究进展

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王振教授带来了惊恐障碍的研究进展相关内容的分享。惊恐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在美国,惊恐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 4.7%,我国为 4.1%。目前,惊恐障碍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治疗方案也不成熟。王教授从惊恐障碍的基本特征、心理社会环境研究进展、高危因素等多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惊恐障碍。王教授指出,目前研究显示,分离焦虑,依赖性、回避性、抑郁性和消极性人格因素,童年创伤都会增加惊恐障碍的发病风险。

惊恐障碍的发生也和生理因素相关,遗传因素会对惊恐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目前研究已经发现,GABA 能系统相关基因、5-HT 与 NE 能系统相关基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相关基因等基因和惊恐障碍的发生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惊恐障碍患者的脑功能和脑结构会发生改变。条件性恐惧动物模型研究发现,惊恐障碍患者存在以杏仁核为中心的恐惧网络。任务态 fMRI 研究显示,杏仁核、脑岛、脑干等经典恐惧环路中的脑区与 dmPFC、dlPFC、ACC 等脑区的异常活化,及两者间功能连接增强都参与了惊恐障碍的发病机制,惊恐障碍患者在由脑干、脑岛、丘脑、前扣带皮层、中扣带皮层以及背内侧前额叶皮层组成的扩展恐惧网络中表现出过度激活。而对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大脑结构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结果显示惊恐障碍患者会出现颞叶灰质体积减小等结构改变。

因此,社会心理与生物学因素在惊恐障碍的发病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但详细机制仍未阐明,未来仍需进一步探索。

座谈论道,共话临床研究

本次研讨会的对话讨论环节,邀请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郭万军教授和广州市惠爱医院的何红波教授作为嘉宾,共同探讨如何把精神病学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何教授表示,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多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再通过临床研究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进行临床研究时,也要注意多多利用可以接触的资源,比如国内丰富的病例资源。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并无明显分界,精神科医生应该善于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精神科医生。郭教授表示,目前精神科进行较多的是 RCT 研究,但 RCT 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即研究对混杂因素控制得很好,导致很难代表临床上所有的病人。因此,精神科应该多进行真实世界研究,以弥补这一不足。精神科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注意把各项指标都评估好,才能为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可信的数据,有利于研究的开展。

春城一别,来年再聚。此次的「精」英论道作为今年最后一期,一如既往地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学术内容。让我们共同期待来年的「精」英论道更加精彩!


往期回顾

聚「精」英汇杭州,论学术共进步

望橘子洲百舸争流,聚「精」英论学术精粹

群英集结,话论经典|「精」英论道 2019 长春站

锦城烟水绿,学者纷至来 |「精」英论道成都站

话抑郁专场,迎荷风香气 | 记「精」英论道武汉站

春风又拂浦江岸 —— 记 2019「精」英论道上海站

拜水太湖,问「道」无锡——记 2019「精」英论道研讨会无锡站

羊城渐觉春光好 ——记 2019「精」英论道广州站

聚焦「精神分裂症」,群策治疗研究 —— 记「精」英论道 2019 北京站

编辑: 夏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