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精」英汇杭州,论学术共进步

2019-11-25 11:3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长忆西湖胜鉴湖,春波千顷绿如铺。11 月 17 日,「精」英论道来到风景如画的杭州。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大家再次欢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在这次「精」英论道中,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少华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本次研讨会中涉及到了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副作用、早期识别精神疾病、精神疾病后遗传学研究和成瘾的神经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会议精华!

聚焦代谢症状,共同探讨防治策略

首先是来自英国 Sheffield Hallam 大学的 Gavin Reynolds 教授,他以「理解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副作用」为题,和我们分享了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机制和管理。

Gavin Reynolds 教授指出,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其死亡率更高和预期寿命更短,在男性中会缩短 15.9 岁,在女性中会缩短 13.6 岁,究其原因,主要是患者的躯体疾病所致,尤其是心血管疾病。而肥胖、吸烟、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因素都会导致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进展。

多种因素可导致患者出现糖尿病,如抗精神病药物(与未治疗的患者相比,患糖尿病的风险,使用传统抗精神病药会增加 1.4 倍,利培酮为 2.2 倍,奥氮平为 5.8 倍)。具体而言,可能与长期使用药物所致的体重增加和代谢综合征有关。

他认为,目前对于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体重增加,可以从这 4 个方面进行干预:(1)换用对患者体重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阿立哌唑、鲁拉西酮;(2)联合使用阿立哌唑;(3)联合使用其他药物:推荐联合应用二甲双胍,该药物支持性证据较多,还可以使用托吡酯、瑞波西汀和奥利司他,但对于是否推荐使用 GLP-1 受体激动剂,目前还无较为明确的建议;(4)改变生活习惯,如锻炼和节食。

虽然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一些困扰,积极地应对仍然可以使情况得到改善。

深入机制,了解代谢障碍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随后,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吴仁容教授也和我们分享的是精神分裂症的代谢障碍方面内容,但是具体集中在认知功能方面。

吴教授指出,精神分裂症本身也会引起患者出现明显的糖脂代谢障碍,在首发未用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大概有 25%-50% 的患者会存在糖脂代谢障碍;而对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这一比例更高,达到了 50%-80%。

1.png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代谢障碍从而损害认知功能的机制

一些研究进一步提示,存在代谢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认知功能更差。其机制可能与游离脂肪酸增加、中枢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持续炎症状态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对于这些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具体是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词语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的认知功能。

因此,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积极改善代谢症状,可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早识别早干预,改善临床结局

在前两位教授分享完精神分裂症、抗精神病药物与代谢障碍的内容后,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宋学勤教授分享了精神病临床高危的识别、干预和结局。

对于精神病的早期识别,可以使用一些筛查和诊断工具,如澳大利亚的个人与危机评估(PACE)制定的危险精神状态综合评价(CAARMS)、以及美国的危险因素识别、管理和教育(PRIME)制定的精神病高危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

对于精神病的早期是否需要干预,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高危人群,需要按照其具体情况来针对性选择干预手段,不可一概而论:(1)处于前驱期后期的患者,精神症状多,更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更适合进行药物治疗;(2)处于前驱期前期、精神症状少的个体:更适合心理干预,以应激处理、应对方式的学习和改善功能为目标。

最后,宋教授谈到了高危人群的临床结局。对于精神病高危个体 1-2 年内向精神病转化的风险比较高, 转化率在 35% 左右。多种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疾病转归,如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疾病特征。

由于精神分裂症疾病负担重,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因此无论对于精神科临床医生还是患者而言,精神分裂症的早期识别和干预十分关键。

寻根究底,精神疾病的后遗传学研究

前三位讲者都是从临床问题出发,来给大家一些启发。而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李明教授,则从生物学的角度,分享了精神疾病的后遗传学研究方面的内容。

2.png

TRANK1 基因的 GWAS 和药效学研究

李教授以 TRANK1 基因为例,讲解了 TRANK1 的遗传学研究,以及该基因在神经系统和疾病中的作用:在欧洲人群中,TRANK1 是双相情感障碍遗传学证据最强的风险基因,但在中国人群中并未有单独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在中国人群中进行验证;此外,该基因的功能还未知,可能与心境稳定剂丙戊酸盐的作用机制有关,有必要对其功能进入深入研究,以便开发出新的药物。

李教授指出,GWAS 基因组学研究的意义在于辅助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阐述疾病的分子机制,以及探索潜在的药物治疗靶点。

双剑合璧,神经科学与临床问题紧密相连

最后是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袁逖飞教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享成瘾与皮层可塑性的内容。袁教授指出,学习和记忆对于人类和动物非常重要,但学习和记忆同样存在不利的一面,例如会引起成瘾。而成瘾内在的生物学机制与皮层可塑性有关。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它是一项安全的、非侵入性的大脑刺激技术,已经在精神科和神经科临床中广泛应用,其起效可能也与神经的可塑性有关。而动物和人体上的研究提示,使用 rTMS 能够改善成瘾行为,促进成瘾患者的康复。

从袁教授的讲解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需要将科研工作和临床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我们更深入地认识疾病,从而发现新的干预手段。

群策群力——经典环节,精彩纷呈

本次研讨会的对话讨论环节,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少华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杨建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骆艳丽教授、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姜德国教授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陆邵佳教授五位教授作为嘉宾,针对「精神疾病的基础研究如何转化」以及「人工智能是否可以为精神医学的精准医疗带来契机」两大话题展开讨论与沟通交流。专家们认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闭环。精神科医生了解疾病背后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对于困惑的地方,需要与精神科基础研究学者进行讨论,然后在基础医学中进行探索,最后将结果转换到临床中。对于人工智能,已经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在精神医学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因为精神疾病的异质性很强,同一疾病的患者症状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就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建模,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精」英论道, 相聚杭州,与君畅聊学术进展,共商未来发展。每次研讨会,都有不同的收获,每次也都让人倍感不舍。「精」英论道将不忘初心,继续为广大「精」英提供高质量的学术研讨平台,敬请关注下一次活动!


往期回顾

望橘子洲百舸争流,聚「精」英论学术精粹

群英集结,话论经典|「精」英论道 2019 长春站

锦城烟水绿,学者纷至来 |「精」英论道成都站

话抑郁专场,迎荷风香气 | 记「精」英论道武汉站

春风又拂浦江岸 —— 记 2019「精」英论道上海站

拜水太湖,问「道」无锡——记 2019「精」英论道研讨会无锡站

羊城渐觉春光好 ——记 2019「精」英论道广州站

聚焦「精神分裂症」,群策治疗研究 —— 记「精」英论道 2019 北京站

编辑: 夏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