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三月下江南,然而临近初夏的魔都却别有一番韵味,「精」英论道的召开更是给沪上增添了别样靓丽的色彩。经过主办方的精心策划和组织,本年度第四场「精」英论道青年医生系列研讨会 4 月 27 日于上海落下帷幕。会议邀请到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教授担任主席和谈论环节的主持嘉宾。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共享会议的精彩内容!
本次的会议的主题为双相障碍伴焦虑,从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到共病焦虑的临床诊断,再到治疗。希望会议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
纵观发展,病理机制看临床双相障碍的治疗——胡少华
会议开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少华教授带来题为《双相障碍临床病理机制研究进展》的讲座。胡教授介绍道,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也非常关注双相障碍(BD)的机制研究进展。接下来,胡教授谈到了目前双相障碍研究机制的相关热点,集结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氯胺酮在双相障碍与抑郁治疗的应用、如何实现双相障碍良好的转归等各个方面。其中,线粒体障碍共病双相障碍的比例达 40%,会影响到大脑的组成、神经调节、记忆功能等方面。
如今能量代谢假说的关注度日益提高,逐渐走入临床治疗的视野之中。研究发现,氯胺酮对双相障碍可以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对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的改善是多方面的。然而氯胺酮的疗效和危害是同时存在的,可能会出现物质和药物的成瘾性,对认知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密切观察治疗时患者的变化。所以,氯胺酮对于双相病人的疗效研究还有待在长期的临床试验中获得更多的数据。
此外,胡教授还介绍了 SDS 量表、FAST 评估量表等量表在双相障碍功能评定中的应用。也提到,对于双向障碍的病人,越早的干预和治疗,越有利于病人的转归和恢复。
以点概面,从症状学聊聊双相伴焦虑的识别——邵春红
来自华山医院的邵春红教授分享了「双相障碍伴焦虑症状/焦虑障碍」相关的临床方面的进展。邵教授多年专注于临床工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邵教授谈到,有调查发现,52%-75% 的 BD 患者自述有过焦虑障碍;约 24%-56% 的 BD 患者符合焦虑障碍诊断,女性 BD 患者较男性患者更易并发焦虑障碍。由此可见,双相障碍显著增加焦虑发病风险。双相障碍伴焦虑也危害着患者的生活,比如增加抑郁症状负担、增加情绪障碍发作频率、生活质量下降、治疗依从性差、疾病缓解慢还易复发等。
而焦虑共病显著影响双相障碍的康复和复发时间。患者所伴焦虑障碍越多,病程中自觉不好的时间越长,伴焦虑症状也会增加 BD 早期复发风险、显著延长 BD 患者康复时间。所以,应对双相患者应进行焦虑症状评估,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有限的临床实践为双相共病焦虑的治疗提供了一些方案,但是治疗的证据还是有限。考虑到中毒、药物滥用和依赖等风险,使用药物时仍需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严格评估。双相情感障碍伴焦虑障碍或症状十分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功能,治疗难度大。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医生及时识别。
寻根究底,有效的治疗能够使治疗事半功倍——杜向东
来自苏州市广济医院的杜向东教授分享了目前双相障碍共病焦虑的研究进展。杜教授指出,双相障碍与其他的精神疾病共病率很高也很复杂,甚至终生共病率可达到 97.7%,其中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双相障碍共病焦虑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起病早、患者为女性、抑郁发作次数增加、患者的正常心境时间短、出现快速循环或混合状态、认知损伤严重等。但是目前共病的机制尚不明晰,现有证据提示可能为遗传、神经生物学、创伤及其它心理社会因素。焦虑症状是双相障碍的前驱症状,是双相障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者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BD 共病焦虑对患者有着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如自杀风险的增加、导致患者治愈率下降、治疗的难度增加、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等。既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也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所以医生必须重视 BD 患者的焦虑症状评估。但同时 BD 共病焦虑的治疗,目前也面临治疗时证据少,有效的级别低,疗效不确切等诸多困境。
不容小觑,认知行为治疗为临床带去新思路——王纯
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王纯教授带来题目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伴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的讲座。认知行为治疗(CBT)由于它的有效性而被世界范围广泛应用。美国 APA 双相障碍治疗指南 (2002)、英国 NICE 指南(2014)、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2015) 和加拿大 CANMAT/ISBD 双相障碍指南(2018)均指出,对于双相障碍,可采用心理治疗。CBT 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是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
目前阶段 CBT 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合作的治疗关系;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帮助了解管理压力的问题解决技能等。在对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需要用到的技能有监控情绪和行为、识别发作的早期预兆、制定应对策略和心理教育等。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来制定治疗策略。
经典不变,带给您无限惊喜——对话讨论
「精英论道」讨论环节不仅仅是经典项目,更是专家与现场学者思想碰撞的舞台。陈俊教授,杜向东教授,邵春红教授以及王纯教授围绕「ICD-11 诊断变革对双相障碍诊断分型的临床实践启示」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伴焦虑治疗的希望在何方」两大话题展开了讨论。专家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场讨论气氛热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学术上的饕餮盛宴。
双相障碍共病的诊治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需要精益求精、深入探索。「精」英论道系列研讨会汇聚了众多专家,为更多的青年学者带去了学术上的指引和启迪。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精」英论道为大家奉上更加精彩的学术盛宴!
往期回顾:
百花齐放,各家争鸣 |「精」英论道 2018 杭州站精华集结
聚焦「精神分裂症」,群策治疗研究 —— 记「精」英论道 2019 北京站
拜水太湖,问「道」无锡——记 2019「精」英论道研讨会无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