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电惊厥治疗患者中应当警惕「难治性」标签

2020-03-29 13:45 来源:丁香园 作者:张娅妮
字体大小
- | +

「难治性」的概念已成为抑郁症研究中热门话题,无论是在实验还是临床诊疗流程中,都被视为为从标准治疗转向其他疗法的适应征。电惊厥治疗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通常与疗效欠佳的神经刺激疗法和药物试验捆绑在一起。但是,来自西奈山医院精神科的 Dr. Kellner 在致编辑的信中质疑「难治性」概念在科研和个体化治疗中的效用以及潜在的误导性,信件发表于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期刊,以下是主要内容。

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Dr. Kellner 的同事选择将研究中的患者人群描述为接受了较少(或更多)药物治疗,而不是始终将患者表征为是否为难治性。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更准确的描述,因为它客观地描述事实,没有做出任何病因假设。

「难治性」是指疾病比较顽固,要么是因为病情严重,要么是因为疾病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使标准治疗无效。 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真的能够完全体现疾病本身特性吗? 现显然不是的。因为有很多变量可以决定患者与医疗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全部都与内在疾病特征有关。 在研究中,药物治疗的暴露并不足以描述疾病的严重性和患者人群的复杂性,而有术语「难治性」只会造成混淆。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接受 ECT 治疗的患者通常已经接受了多种抗抑郁治疗,因此被认为具有「难治性」,但 ECT 对大多数这些患者仍有效。然而,「难治性」并不是患者接受 ECT 的充分或者必要条件,而症状的严重程度和特征、发作性、合并症、年龄和精神疾病家族病史等才是决定采用 ECT 治疗的因素。如果精神医师仅仅为了满足「难治性」这一转诊条件而耽误患者治疗,可能还会面临伦理指控。此外,大多数患者如果是接受 ECT 作为一线或二线治疗,就不会被贴上「难治性」的标签。因此,Dr. Kellner 认为,只需要单纯陈述患者治疗经过就足够了,或者更准确一下,使用「既往治疗史」(prior treatment history) 来描述。

当然,还有另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多次药物试验确实会改变疾病的生物学特性,使他们变得难以治疗,而这些患者如果在疾病早期接受 ECT 治疗,或许就不会成为「难治性」。

患者还有可能因为长期患有复杂的精神疾病而被贴上「难治性」标签。在 ECT 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患者因为医生穷尽所有药物治疗手段而被转诊,因为他们认为 ECT 是他们的「最后手段」。但是,这类患者通常有严重且复杂的精神病史,并有多种合并症,他们的主要问题可能不是情绪或精神病,而更多是由人格、心理和环境问题所驱动;对于他们来说,ECT 可能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因此,进行深入、持续的多模式精神疾病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在医师、患者和其他重要人员之间的对话中,我们需要小心使用标签,尽量使用能够激发希望和消除疾病污名的词语。「难治性」可能会打击患者近一步求医的勇气和接受治疗的信心,我们应该考虑摒弃。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