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渐觉春光好 ——记 2019「精」英论道广州站

2019-03-11 11:2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三月的羊城春光明媚的、万物复苏。大家熟悉的老朋友「精」英论道——精神医学青年医师研讨会,经过主办方精益求精的准备在广州拉开帷幕。虽然节日的气氛由浓转淡,但是前来参与研讨会的青年学者们却激情满满。会议主席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张斌教授担任。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本次学术盛宴的闪光点。

共筑「精」神平台

「初春岭南,白云山下。精英相聚,共议未来」张斌教授用诗意的祝语作为开场白,充满了对本次会议的憧憬。会议致辞中,张教授还称赞「精」英论道是一个有着很高知名度的精品系列会议。给广大的青年医生带来了更自由、更宽广的学习和研究空间。希望会议能带领广大精神科医生进入临床研究、学术进展的新篇章。

蓦然回首,从发展史寻找前进的方向 ——刘忠纯

《精神医学的现状与思考》是会议第一位讲者刘忠纯教授带来的讲座。通过对精神医学史的研究,刘教授从精神科的现状、精神病院的发展、精神医学的思考三个方面做了小结。目前,就药物研发和用药治疗而言,虽然精神治疗用药相较于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药物治疗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性进展,并且基于理论的新靶标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精神病学发展史来观察,精神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回顾往昔,精神医学从远离大众人群、个体化问题严重、不受重视的学科;到经历了战争后的逐渐被重视;再到形成现今较为系统的人性化的治疗体系,发展的道路漫长且坎坷。住院患者也从「治疗社区」和「环境」模式转移,演变成「医疗」或「躯体」的模式。标准化的精神科诊断系统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化的进程,然而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相比较而言,虽然治疗效率较高,但在成本问题上存在资金的负担和风险。刘教授强调,现阶段的发展我们需要与医院管理建立密切的联系;增加精神科的检查手段和诊疗手段;医生不但要钻研学科知识,还要与时俱进与政策保持同步;多做正面的精神科宣传;做好评估和收费系统的优化。

生物学寻踪,化难为易只为深入研究 —— 杨新平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杨新平教授带来的讲座题目为《从系统生物学研究复杂性精神疾病》,讲座以研究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获得更为客观的诊断与更优质的治疗手段作为切入点。研究主要从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的方向进行,研究中会受到很多环境、社会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以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精神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分子间的相互关联形成分子网络的过程,网络的变化就会产生不同的突变,从而导致患者的脑部基因的改变,从而致病。研究通过来自临床的数据和证据收集,进行实验的设定并建立相应的动物模型,以达到验证和研究的目的。

杨教授以自闭症的研究为例介绍了实验模型的构建,实验中构建出相应的网络,挑选三个基因建立小鼠模型,并观察其变化。研究揭示了在自闭症患者中,相应的基因发生了改变。虽然研究未达到机制研究的程度,但是能诠释患者分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希望在后续的学术研究中杨教授可以获得更系统的科研成果,为精神疾病机制水平的研究与诊断带来希望。

直面抑郁困扰,推进强化基于评估的诊疗(eMBC)—— 陈俊

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陈俊教授作为会议的第三位讲者,带来以《跨越 e-Health 实施障碍》为题的讲座。陈教授介绍道目前全球约有 3 亿多抑郁症患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的生活,而且困扰着他们的家人。本次讲座也将继续围绕抑郁症的主题进行讨论。此前已出现基于评估的治疗(MBC),是将常规量表评估纳入到临床中,达到及时调整药物和改善咨询,根据治疗结果及时改变治疗方案的目的。

本次讲座则主要介绍的是加强版 MBC——eMBC,那么何为 eMBC?陈教授介绍说 eMBC 是指通过电子心理健康工具和服务,促进患者和医生共同使用 MBC。基于网络和手机应用程序(app)进行患者自评量表监测病情进展,避免因评估者产生偏倚。其中经典的 PHQ-9 使用最广泛、经过充分验证,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标准 MBC 与 eMBC 的对比(见图 1)我们不难发现 eMBC 治疗中患者参与度更高、医换互动效率更高。

图1.png

图 1

目前就国情来看,抑郁症患者数量远超医院的承载量。推广 eMBC 不但能加强患者教育、加强自评、加强现场干预、提高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预后。而且,能建立高效监管患者的队列、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患者治疗的可及性。

难题解答,直击双相障碍混合的识别和诊治 —— 胡少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少华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免疫学研究,本次《心境障碍分类的演变——双相障碍混合特征》的讲座十分精彩,令人深受启发。心境障碍的分类和演变在精神医学发展中,历经长时间的学术研究和临床讨论,而这样的演变也迫使精神医生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例如,DSM-5 已经更新纳入了伴有混合特征的轻躁狂、躁狂、抑郁发作的说明。

想要知道如何进行双相障碍混合特征的识别和诊断,就需要从何为混合特征切入。研究显示,将抑郁和躁狂的症状改变可以分成 3 个主要维度:活动、认知和情绪,即 ACE 模型。ACE 同步变化,就是「纯」的躁狂和抑郁;如果不同步,那么混合状态就出现了(见图 2)。目前,虽然主要的识别依据依然是 DSM-5,但是该系统还是会出现有混合特征的病人(DMX)的漏诊,因此出现了非 DSM 系统。因为有的具有混合特征的病人,但症状却具有非特异性。其中,DMX 的非 DSM 标准涵盖:①不排除激越、易激惹或注意力分散,②考虑家族史、考虑抑郁发病的年龄两个方面。这样的诊断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类型识别率,提供了良好的诊断与治疗基础,还能预防治疗抵抗的出现。

图2.jpg

图 2 

在双相障碍混合特征的治疗与干预中,胡教授提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循证证据相对较高。例如鲁拉西酮,在 DSM-5 说明中,治疗伴有轻躁狂症状的双相抑郁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同时,鲁拉西酮在对 MBD 伴有混合特征的病人治疗中,不但起效快,而且也有较为明显的疗效。此外,对于治疗伴有躁狂或焦虑特征的患者,治疗改善效果也很明显。

由点及面,症状入手触及治疗的根本 —— 马现仓

会议的最后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现仓教授,带来以《重视抑郁症的症状之一认知症状》为题的讲座。抑郁症的认知症状依旧是各位学者需要正确认识的部分,STAR*D 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临床治愈率低,患者存在认知症状比率高。在随访研究中发现抑郁症患病期间,认知症状发生率高贯穿全程,需要全病程的管理。此外,脑影像学的研究证实,抑郁症的认知症状与脑结构异常同样存在显著关联 : II-灰质体积下降和海马体积缩小。

讲座中对抑郁症相关认知症状分成两大类:冷认知和热认知(见图 3)。简单来讲冷认知更偏向于冷静的情况,而非来源于患者的潜意识状态。出现于学习、计划、规划等较为认真的状态下。而热认知则更偏向于情绪的变化,来源于动物共有的潜意识,容易受到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冷、热认知的了解,可以为治疗时更好的挖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症状提供良好的基础。

图3.png

图 3

共商精神大事,拓展学术思维 —— 对话讨论

「对话讨论」一直是「精」英论道备受青睐的环节。本期嘉宾是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朱刚教授、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的李毅教授和西京医院的王化宁教授,针对「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疗进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朱教授认为对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近十年间我国的精神科医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通过不懈的探索努力,大部分医生对双相的诊断与识别更为明确。同时,在临床治疗上还需要注意双相的过度诊断,需要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诊治。李教授在讨论中提到,虽然情感障碍中的双相在病因学上并未很明确,但是诊断的发展不容小觑。此外,治疗上的进展也是日新月异,治疗手段和药物的研发也在往更为多元化、立体化的方向前进。因此,一些治疗不足的情况遏待改善。最后发言的王教授表示,无论从诊断还是治疗的角度来看,目前对于情感障碍仍然处于困境之中。因为,目前为止对于人类的情感运作知之甚少,核心问题如若不触及很难找到问题根源。甚至在临床治疗中也会出现诊断不一致的情况。

钻研学术的脚步不会停歇,临床治疗的手段更是要精中取精。通过「精」英论道系列研讨会的平台,为更过的青年学者带去帮助和指引。新的一年、新的起点,让我们共同期盼,「精」英论道接下来为大家奉上的学术精品。


往期回顾

百花齐放,各家争鸣 |「精」英论道 2018 杭州站精华集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精」英论道上海站

莫道岭南冬更暖——「精」英论道 2018 研讨会深圳站

最爱冰城雪后晴 —— 记「精」英论道 2018 哈尔滨站

聚焦精神分裂症,群策治疗研究—「精」英论道北京站

编辑: 戴川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