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 WHO 的自杀报告提示,每年大约有 80 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是 15-29 岁这一年龄段的第二位死因,给整个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极重的负担。而个体出现自杀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精神疾病、生物学改变等。如何预测个体的自杀行为,是目前自杀预测和预防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的 Nadine M.Melhem 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结果在线发表于 2019 年 2 月的 JAMA Psychiatry 杂志上。
该研究为一项纵向研究,纳入的受试者其父母或先证者(指在对某个遗传性状进行家系调查时, 其家系中第一个被确诊的那个人)存在心境障碍,且受试者的父母或先证者曾住院于匹兹堡的西部精神病学研究所和诊所,以及纽约州立精神病学研究所。受试者的纳入时间为 1997 年 7 月至 2005 年 12 月,随访时间到 2014 年 1 月。
一共有 663 名受试者纳入至本研究,并随访了 12 年。研究使用了 10 倍交叉法来验证数据,即将数据划分为 10 等份,将其中 9 份作为训练集,剩下的 1 份作为验证集,并重复 10 次。
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自杀未遂,在随访期间,共有 71 人存在自杀未遂(10.7%)。研究主要分析了 6 种与自杀密切相关的变量,如抑郁、绝望、冲动、攻击、冲动-攻击和易激惹等症状。
结果发现,在这些症状中,仅有抑郁症状的变化和个体自杀未遂的风险变化相一致(OR = 4.72,P < 0.01)。此外,研究还发现了自杀未遂的其他预测指标,如年龄较小、终身抑郁症史、终身双相障碍史、童年虐待和先证者存在自杀未遂。
抑郁症状和自杀未遂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一发现也与临床相一致。从症状组成而言,自杀属于抑郁症状的一种。大量的证据也提示,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自杀风险密切相关。曾有一项针对抑郁症的 5 年随访研究,发现个体的自杀行为和抑郁状态密切相关,有绝大部分的自杀行为都发生于抑郁发作期,仅有少部分的发生缓解期。
这一研究之所以能发在 JAMA Psychiatry 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样本量大且随访时间长。这项研究纳入了 663 名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并随访了 12 年,大部分的随访研究很难做到一点。对于一项临床研究而言,纳入大样本的研究是相对简单的,若长期随访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