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科医生来说,一提起锂盐,大家都是又爱又恨。毫无疑问,对于躁狂发作的急性期和维持期治疗,以及预防自杀方面,锂盐的证据是最为充分的,疗效大家也都能看得见,但是锂盐的副作用,也是让我们非常头疼的一个问题,以致于很多精神科医生都不敢用它。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下让我们又爱又恨的锂盐,来了解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为什么入院的躁狂患者,还需要加用抗精神病药?
锂盐起效很慢,一般需要 1~3 周的时间,平均 10 天左右。但对于急性躁狂发作的患者而言,绝大多数是需要立马处理的,否则患者很可能出现一些破坏性行为。所以,对于锂盐起效的这段空窗期,需要使用中到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来进行辅助,而抗精神病药物的起效可能来源于其镇静作用,所以有时候,对于这类患者,还可以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锂盐对哪些患者的效果最好?
首先需要询问患者有无双相障碍或抑郁症家族史,若有,进一步询问是否使用过锂盐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如何?假如效果不错,那么该患者对锂盐的应答情况也可能不错。
一些研究提示,对于双相障碍发作像「躁狂-抑郁-缓解」这种模式的患者,也可能对锂盐应答较佳。此外,若患者属于晚发型、欣快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锂盐进行治疗。
但对于发病较早、快速循环型的双相障碍,其疾病发作模式为「抑郁-躁狂-缓解」的患者,不太建议使用锂盐,这类患者对锂盐可能应答不佳。
若你打算将锂盐用于抑郁症的患者中,那么对于这类患者,锂盐的最佳适应证便是那些一年内抑郁发作 2 次或两年内发作 3 次的患者,但对于那些一年内抑郁发作 4 次以上的快速循环型的患者,则是不建议的。
当然,这一切建议都是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切不可一刀切。
使用锂盐时,患者需要完善哪些常规检查?
1. 肾功能:在使用之前,就应该做肾功能的检查,不仅可以看看患者的肾功情况,还可以作为基线观察患者后续肾功能的变化;此外,在用药时,建议每年复查 1~2 次肾功。
2. 定期查血锂浓度:一般来说,在开始使用锂盐进行治疗时,根据锂盐的药代动力学,需要在服药 12 小时后测血锂浓度。一般而言,急性期血锂浓度为 0.9 mmol/L~1.4 mmol/L;维持期为 0.4 mmol/L~0.8 mmol/L。但这个值不是绝对的,有的患者在治疗剂量下也会出现严重的副反应。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这类特殊人群,更应该较为频繁的监测血锂。
3. 测甲状腺功能:锂盐可导致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血清中 T3 和 T4 降低,TSH 水平增高,甲状腺增大或肿大,尤其是那些 45 岁以上的女性;锂盐还可以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比如患者出现烦渴、尿量增加、食欲下降和恶心等。
4. 测体重:约有一半服用锂盐的患者会出现体重增加,若患者的体重比用药前增加了 5% 以上,那么需要评估患者体重增加的原因,并进行体重控制、行为锻炼。
如何减少锂盐的肾毒性?
绝大部分的药物都需要肾脏代谢,医生一定要注意患者肾功能情况,而对于锂盐来说,更是这样。对于服用锂盐的患者而言,有一部分会出现慢性肾功能损害,尤其是那些处于中毒剂量的患者,其损害主要是肾脏尿浓缩功能的损害,会导致患者出现烦渴、多尿或肾性尿崩症等症状。
对此,为了减少锂盐对肾脏的毒性,首先要进行血锂的检查,维持血锂浓度在一个安全且有效的剂量;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测肾功能,尤其是那些出现尿频的患者,若确定是锂盐导致的多尿和尿频,可以将患者的血锂浓度降至 0.4~0.6 mmol/L。
患者锂盐中毒了该怎么办?
一般而言,血锂浓度超过 1.5 mmol/L 就会中毒,若血锂超过 2.0 mmol/L 就会对机体产生持久性的损害。锂中毒时最常见的副作用便是恶心、呕吐、腹泻、震颤和意识模糊。
若前所述,这个中毒剂量并非是绝对的,若患者出汗过多导致脱水、感染导致高热、与利尿剂和镇痛剂合用致血锂浓度增加,都会导致患者即使在锂盐未过量的时候,也出现锂中毒的情况。
对于患者存在锂中毒时,该怎么办,具体可以参见精神时间以往的文章:「干货 | 教你全面阻击锂中毒」
参考文献
1. Ralph, J, Koek. Tips, Cautions, and Successes in Treating Bipolar Patients With Lithium[N]. Psychatric times, 2015.04.25(022).
2. 于欣, 方贻儒.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M].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3. David, Healy. Psychiatric Drugs Explained,5th Edition[M]. American:Elsevier, 2008.
4. Stephen, M, Stahl.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The Prescriber's Guide,2th Edition[M]. Americ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5. Diav-Citrin, O, Shechtman, S, Tahover, E, et, al. Pregnancy outcome following in utero exposure to lithium: a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Am J Psychiatry, 2014, (171): 785-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