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患者的睡眠障碍和自杀风险关系研究

2018-12-03 09:19 来源:丁香园 作者:张娅妮
字体大小
- | +

自杀是精神分裂患者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失眠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已得到多项临床研究的证实。睡眠障碍是精神疾病临床病程中突出但经常被忽视的症状之一。因此,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精神科的Shatin, N.T. 和同事研究了精神分裂谱系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特别是失眠和噩梦,以及它们与未来自杀未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发表于Sleep。

研究者在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公立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招募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中,开展了一项自然纵向研究,详细的睡眠问卷于2006年5月至6月期间由388名基线患者完成,相关临床信息来源于2007年6月至2014年10月的病历记录。

研究发现,频繁失眠和频繁噩梦的患病率分别为19%和9%。基线时频繁失眠与随访期间自杀未遂发生率增加显着相关(校正风险比= 4.63, 95%置信区间1.40-15.36,P <0.05)。仅出现噩梦主诉时,虽然可以增加终生自杀未遂风险,但无法预测随访期间的自杀未遂(P=0.65)。噩梦和失眠并发与8年随访期间自杀未遂风险有关(校正风险比 = 11.10, 95%置信区间1.68-73.43,P <0.05)。由于基线研究病例有限,频繁失眠和频繁噩梦的关系无法在回归模型中得以验证。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研究者得出如下结论:睡眠障碍在精神分裂谱系障碍患者中很常见; 睡眠障碍与自杀风险的关系强调了医生需要关注并及早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

精神分裂症与自杀风险升高有关,估计终身完成自杀率约为4.9%。因此,及时识别有自杀风险的患者仍是临床医生的重要议题。 虽然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有许多危险因素已经确定,但是其中一些因素(如年龄,性行为,自杀家族史)可能不适合干预。本研究是目前首个揭示精神分裂谱系障碍患者的睡眠障碍增加患者自杀风险的研究,由于睡眠障碍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得以改善的风险因素,所以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目前,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BT-I)和噩梦的意向预演治疗(IRT)的有效性已在多项研究中得以证实。同时,睡眠障碍可能是精神药物或最佳治疗后的残余症状。这时建议精神医生选择具有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或者加用苯二氮卓等短效镇静药物,但是有效性证据有限,且镇静药物本身可能会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在本试验中,有60%的频繁失眠患者会服用有中等或显著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或者加药治疗,但疗效不佳。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干预有效性研究来探索更优的失眠治疗方案。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