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伤过的少年,后来都怎么样了?

2017-09-07 15:32 来源:丁香园 作者:肖春风
字体大小
- | +

自我伤害和自杀一直是全球卫生系统致力解决的两大难题,其中,自我伤害常常是自杀行为出现的先兆。在世界范围内,因自我蓄意伤害致死的 15 至 19 岁青少年女性数量远远超于其他致死因素。

尽管绝大多数存在自我伤害情况的青少年在进入成年期后症状渐已消失,但后期可能存在的残留症状亦或是既往症状造成的躯体及心理障碍或仍可对患者生活造成不小影响。然而,截至目前,尚无任何形式的调查对这一类人群的病情发展轨迹和健康结局着以阐释。

近期,一项大样本纵向队列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时期的自我伤害行为与成年早期的精神疾病及物质使用障碍的密切联系,这就提示,自我伤害或可引发一系列精神心理疾病,给患者成年时期的生活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遗憾的是,该研究并未对受试者的心理社会结局进行详细阐述。

针对以上现状,来自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心理和神经研究所的 Borschmann 博士做了一项有关青少年时期自我伤害患者健康和心理社会结局的研究,相关成果报道在 2017 年 7 月的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中。

研究原始数据取自维多利亚青少年健康队列研究(the Victorian Adolescent Health Cohort Study,VAHCS),VAHCS 采用整群抽样的办法选取一定数量的中学生青少年受试者。最终,研究共纳入来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境内 44 所学校的 1943 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自 1992 年 8 月开始,至 2014 年 3 月结束。

VAHCS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及电话访查的形式搜集受访者相关数据,测量自受访者平均年龄 15.9 岁开始,青少年时期共进行 4 次,最终结束(末次测量受访者平均年龄达 35.1 岁)时共进行了 10 次。

末次测量时,研究就受访者目前面临的社会不良事件(离婚或分手、未婚、无收入、接收政府补贴与否、经济困难与否)和可能罹患的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物质使用障碍)进行了详细统计。使用逻辑回归模型对受试者青少年期出现自我伤害与末次测量时出现的不良社会结局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验证。

1943 名受试者中,有 1802 名受试者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自我伤害出现情况调查,研究最终纳入 1671 名受试者进行分析,其中,有 135 名受试者(8%)在青少年时期出现过至少一次的自我伤害行为。

末次测量时发现,青少年期存在自我伤害行为的受试者(n = 135)较其他正常受试者(n = 1536)来说,更易出现精神健康问题、吸烟、非法吸食毒品及依赖综合征的情况,具体统计学介绍如下:

社会不良事件方面:失业 OR 值为 1.34,95%CI 为 [1.25,1.43];经济困难 OR = 1.88,95%CI 为 [1.78,1.98]。

精神健康问题方面:抑郁症状 OR = 1.61,95%CI 为 [1.51,1.72];焦虑症状 OR = 1.92,95%CI 为 [1.79,2.04]。

药物滥用方面:安非他命滥用 OR = 1.36,95%CI 为 [1.25,1.49];大麻吸食 OR = 3.39,95%CI 为 [3.12,3.67]。

依赖综合征方面:尼古丁依赖 OR = 1.72,95%CI 为 [1.57,1.72];大麻依赖 OR = 2.67,95%CI 为 [2.38,2.99];尼古丁和大麻均产生依赖 OR = 1.74,95%CI 为 [1.62,1.86]。吸烟 OR = 2.00,95%CI 为 [1.89,2.12],对其他混杂因素矫正后的分析提示类似结果。

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受试者在成年后出现心理社会问题的风险较大,之所以该类群体有较大风险,或可与其后期出现的药物滥用情况及精神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该研究提示各位精神心理医师在面对出现自我伤害行为的青少年患者时,除了要对患者目前出现的症状着以精准处理,还应对其已经或将可能出现的精神障碍及药物滥用进行必要干预,以最大限度降低患者成年期出现不良心理社会结局的风险。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