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精神病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相比,面临着更多概念上与实践上的挑战。以症状为准的疾病分类不依赖于疾病发生机理,很多有统一诊断的病人,其病因和发病机理不尽相同,这并不能有效指导治疗,进而治疗策略的制定很大程度上依靠试错,而且,对潜在病人亚群的忽视阻碍了新疗法的发展。
精神病学研究到底该何去何从?来自不同领域的医生和研究者针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了一系列问题,苏黎世大学的 Stephan 教授在 The Lancet Psychiatry 杂志发表文章,针对此做了回答。
下面为文中所提的 16 个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简要分析,一起来学习下吧。
有关分类及预后
1. 精神状态与脑状态的关联是可计算的么?
将可测量的脑状态与精神状态(包括认知、情绪、动机等)相关联一直是神经科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果精神状态与脑状态的关联可计算,那么脑科学将会成为一种工程学。此外,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精神状态的外化也有关系。
2. 在精神病学中,症状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是什么?
临床中,单单依靠症状的诊断并不可靠,但是目前医生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有效指标。而一个疾病最少可以由几个症状表征,特定的一系列症状是否可以定义一个疾病,神经行为学测量是否可以鉴别有同样症状表征的疾病,这些问题尚待解决。
3. 将维度量化的精神病理与分类定义的疾病整体结合起来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被分成单独的两类疾病,这种分类目前已经受到很多质疑。同样变得模糊的界限也存在于神经症与精神障碍之间。现存的诊断类别只是深层模式近似,而疾病不仅仅是症状的累积。
4. 证明脑疾病的发生方式有限,不同疾病间存在共用通路
精神疾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如对抑郁症的细分争论。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现存分类过于细致,许多现有分类定义的疾病可能有共用通路。遗传学研究也表明,不同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自闭症之间存在共同的相关致病基因。
5. 研究使用的动物模型可以帮助建立针对体征的诊断标准么?
精神病学中疾病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依靠陈述的症状而不是体征,但是在基础研究中,研究者无法得知实验动物主观感受到的症状。因此,研究者用行为学实验来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异常行为,而在体征缺乏的精神病学中,相似的测试可能会帮助诊断。
6. 对于诊断相关的基本生理过程,他们的上层结构是什么?
研究者的目标是建立认知等过程的机制模型,并阐明异常变化如何导致疾病发生。此外,对疾病中症状聚集出现机理的阐明对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7. 建立病人分类的新方法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测量与定义精神病理的同时,最好的反映出与之相应的脑功能障碍,而现存的 DSM 或 ICD 指南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它们所使用的是离散的症状,而且特异性与敏感性不足。解决这一问题可能要将分类与维度诊断结合起来,并使用相应的生物标记物。
8. 开发症状指导的精神病学分类的计算分析方法
大脑根据外界事物造成及经历时刻更新的感觉输入,来推测环境状态,以及发挥能动性和控制性。如果我们能对这些复杂过程建立模型,那么就有希望根据病人的神经影像学及行为学测试结果做出个体化诊断,对病人的亚群分类和个体化治疗都有帮助。
9. 使用计算方法维度量化脑功能失常
相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失常可以在多个疾病中出现,比如靶向 5-HT 系统的抗抑郁药可以在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等多个疾病中应用。使用计算方法分离相同系统在疾病中共用的部分和各疾病中独特的部分对疾病维度分类至关重要。
有关病因及疾病发生
10. 为流行病学发现的、可对人脑造成系统层面损害的高危因素建立可追踪参数
鉴于精神疾病的多发、严重与慢性等特点,对其最理想的措施便是预防。而除了遗传因素外,同样重要的环境因素更加可控。在现在鉴别的环境危险因素基础上,理解其致病机理、致病概率为我们提供了潜在靶点,对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11. 精神病学中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是什么?
我们尚不知道多基因易感因素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影响上百个基因,并与复杂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从细胞层面到环路、行为层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人们普遍认同表观遗传修饰,此外理解相关事件的发生先后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12. 恢复力的机理
人类对压力和创伤有巨大的恢复力,即个体对生活中压力事件的适应处理能力。虽然压力是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大多数人在遭受打击后依然保持健康,甚至更加积极。恢复力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其深入研究有望救病人于心死。
13.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存在功能性标记物么?
诊断关乎治疗选择与预后,而精神病学中诊断因为缺少标记物,显得不那么可靠。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在于前者有非器质原因导致的精神错乱,已有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它们的差别,但是结果想要作为生物标记物仍有待优化。而且,约 6% 的首发精神错乱存在器质原因或物质滥用,同样需要区分开来。
14. 认知相关的微环路在大规模的神经系统中是如何运转的?它们的损伤怎样导致精神疾病?
哺乳动物新皮层可能存在一个保守的微环路,与工作记忆、选择性注意相关。虽然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结构相同,但是它们的区域连接,抑制性神经元亚群等可能不同,从而有不同的功能。理解微环路的组成部分及其相应功能对理解疾病发生有启发作用。
15. 适用于脑的 Fokker–Planck 方程
Fokker–Planck 方程或可解决脑内大量神经细胞活动的统计时间变化,而相关生理参数有待研究。
16. 先验的问题
欲知异常,先知正常。正常人面对特定问题可以给出符合经验预测的行为,而病人则可能错误理解问题,不能正确解决问题,或是根据过去经验解决问题而错误估计现在及将来的情况。统计学的贝叶斯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对疾病的发病机理深入研究。同时,有望最快转化到临床的是精神病生物标记物的找寻。希望本文的观点能给希望致力于精神病学研究的同仁一些灵感,也希望有朝一日文中所列问题得到解决,造福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