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吴文源教授,在西部精神医学协会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 2015 年高峰论坛中,向大家介绍了重性精神障碍领域在 2014 至 2015 年的最新研究进展。
进展 top 10:评估新手段
网络荟萃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通过对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整合,可对 2 种以上不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如,「研究 1」对治疗 A 和 C 进行了直接比较,「研究 2」对治疗 A 和 B 进行了直接比较,「研究 3」对治疗 B 和 C 进行了直接比较。现在我们想对治疗 A 和 C 的效果进行对比,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荟萃分析同时整合直接证据(研究 1)和间接证据(研究 2 和 3)进行分析。
网络荟萃分析作为最新的一种证据整合方法,为不同治疗方案间的比较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即不同研究的异质性问题。不同研究之间如果异质性较高,则会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进展 top 9:精神分裂症病因和病理机制
有最新研究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检测到多巴胺 2 受体(D2R)和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的血清抗体,而在对照组中并未检测到这些抗体。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能存在受免疫调节的受体亚型,免疫调节在发病中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
另外,有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双相障碍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在 50 条通路中,组蛋白甲基化、免疫和神经信号以及突出后致密物与 3 种精神疾病显著相关。说明 3 种精神疾病存在共同的神经免疫等通路异常。
进展 top 8:治疗新发现
双相躁狂
最新一项纳入 57 个研究的网络荟萃分析比较了 18 种双相急性躁狂的治疗药物,发现其中 13 种药物与安慰剂相比更有效(包括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卡利拉嗪、锂盐、卡马西平、帕利哌酮、阿立哌唑、阿森纳平、喹硫平、齐拉西酮、丙戊酸等),且 13 种有效药物在疗效和全因停药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
其中,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丙戊酸盐、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的全因停药率低于安慰剂组。另外,研究发现锂盐可有效预防抑郁发作、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的复发,可作为双相障碍患者预防复发的一线治疗。
心理治疗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可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的特定症状,如认知行为治疗(CBT)与抗精神病药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幻听等阳性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另外,综合神经认知治疗(INT)作为一种新的功能修复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神经认知及社会认知功能。
抗精神病药与脑灰质变薄
研究发现,与未服药患者相比,服药患者的后侧前额叶和颞叶皮层厚度变薄;而未服药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脑皮质厚度未发现明显差异。
针灸治疗
Cochrane 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中提到,虽然证据有限,但针灸+标准抗精神病药与标准抗精神病药相比,更有可能使精神分裂症得到改善;显示出针灸治疗的抗精神病潜力,且同时具有较少的副作用。
进展 top 7:功能修复
随着双相障碍病程的延长,患者神经心理功能呈进行性下降,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患者功能恢复的问题。
西班牙进行的一项研究使用「神经认知行为疗法」对双相障碍患者进行功能修复训练,结果显示该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功能。
进展 top 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精神分裂症患者(无论是否首发)外周血清和血浆 BDNF 水平较对照组中度降低,而在抗精神病药治疗后,无论药物是否对患者有效,患者血浆 BDNF 水平均一致增加。
非常有趣的是,研究发现有氧运动能够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外周血 BDNF 水平,并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另外,影像学在鉴别单双相障碍中有新进展,基因组学研究已用于指导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大脑和肠道微生物之间具有双相通路可相互影响;更多最新进展,点此查看吴文源教授精彩视频讲解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