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已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尽管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方便寻求同伴支持,并提供更广泛的社区意识,但也可是导致年轻人精神疾病和自杀率急剧上升的原因之一。基于此,研究社交网站使用、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迅速增长。但是,目前获得的证据寥寥。为此,来自迈阿密大学的 Kiara R. Timpano 等在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期刊发表观点,指明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以下是主要内容。
目前多数研究的重点仅在于使用的频率或持续时间,而不是使用的类型或动机。例如,虽然被动使用(例如,被动观看)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症状,但其他类型的使用(例如,发表或发表评论)可能会与幸福感和公民参与度提高相关。由于缺乏前瞻性和实验研究,对该主题的研究进一步受到限制。尽管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会增加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但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恶化会导致被动社交媒体使用率的增加。此外,还缺乏纵向研究,这可能有助于弄清因果关系。
大量的横断面研究在将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症状联系起来的潜在机制方面提出了挑战。一项实验研究发现,与持续使用 Facebook 的学生相比,停用 1 周的学生的幸福感得到了改善,并增加了积极情绪,特别是与那些频繁使用或被动使用的人,以及那些在查看帖子时表示羡慕的人相比,这些效果尤其明显。而缺乏针对机制的研究意味着该领域缺乏一个综合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当前的发现。
考虑到社交网站呈指数增长,并且初步证据表明某些形式的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会导致或加剧心理病理学,因此需要一项战略研究计划。首先,未来的研究应该不仅仅是评估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或持续时间,而应更仔细地描述使用的基本类型,使用动机(例如,孤独感)或确定与社交网站互动的不同模式。技术软件的进步和机器学习及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进步将促进研究的开展和实施。
该领域的第二个行动号召是增加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的数量。例如,社交媒体的使用可能会(或可能不会)对面对面的社交互动的下降产生直接影响。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对不良适应策略的依赖,例如分心、回避和压制,同时也阻碍了良好适应行为的培养。一系列认知(例如自我效能感)、行为(例如物质滥用)和情绪(例如孤独,持续的消极情绪)因素可以充当这些关系的中介。对执行功能(包括注意力和决策)的影响或调节作用,可能会是一个有前景的研究方向。还应该研究社会比较和社会羞辱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性别差异方面,以及它们如何为网络霸凌打下基础。还应研究健康行为,例如久坐不动,睡眠中断和吸毒,以及不同性别的影响。除了个体差异因素外,研究人员还可能希望考虑更多的群体水平的薄弱,包括错误信息的共享,这可能直接影响耻辱感的产生。
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不仅揭示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结果之间的联系程度,而且还可以建立解释这种关联机制的综合模型。这类工作对于促进干预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用于社交媒体使用的治疗和预防文献尚处于起步阶段。初步数据表明,心理教育、认知和行为策略以及动机访谈方法都可能有助于降低游戏或互联网使用的频率。
社交网站现在已经紧密地融入了我们的社交结构中,应该强调可以突出并利用社交媒体的积极方面的干预措施。必要的实验研究可能会探索各种可能导致存在问题的社交媒体使用和相关负面结果的机制,从而直接为后续干预提供信息。临床医生需要与患者合作,以确定他们从社交媒体使用中获得的独特利益,同时将伤害性影响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