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抑郁是一类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常给患者带来身体和躯体的长久折磨。临床针对该症,可选择在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部位行 10 Hz 高频重复经颅刺激术(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以达到症状治疗之目的,该法现已成为实证支持的抗抑郁治疗手段。间歇性爆发性θ波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是一种新形式的 rTMS 治疗形式,相较于传统 rTMS 10 Hz 单次治疗持续时间常可长达 37.5 分钟,iTBS 单次治疗时间只需 3 分钟。
为了比较传统 rTMS 治疗办法和新型 iTBS 治疗手段两者间的疗效差异,来自加拿大多伦多成瘾与心理健康中心脑干预治疗中心(Temerty Centre for Therapeutic Brain Intervention at the Centre for Addiction and Mental Health)的 Daniel 博士开展了一项随机非劣效性试验,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2018 年 4 月 28 日的 Lancet 中。
研究为随机、多中心、非劣效性试验,纳入样本来自加拿大三个专业神经刺激治疗中心。患者受试年龄在 18 至 65 岁之间,筛入样本须符合:近期诊断为难治性抑郁或对两类以上抗抑郁剂出现治疗抵抗;入组前接受稳定剂量抗抑郁剂治疗持续 4 周以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7 项(17-item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RSD-17)量表测量得分 18 分以上。随机将受试分组,两组样本数量分配比例 1:1,一组接受传统 10 Hz rTMS 治疗(n = 205),另一组接受 iTBS 治疗(n = 209)。
研究对两组治疗手段采用开放标签设计,但两个试验组具体设置则对试验员和数据分析员设盲。两组受试刺激部位一致,均为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lDLPFC),治疗频次每周 5 天,共计持续 4 到 6 周。主要结果指标为 HRSD 得分变化,非劣效性界值为 2.25 分。rTMS 治疗组受试中 192 名(94%)患者、iTBS 治疗组受试中 193 名(92%)患者在接受 4 至 6 周治疗后接受了效果测量。
结果发现,rTMS 治疗组受试 HRSD-17 量表测量得分自 23.5(标准差 SD = 4.4)改善至 13.4(SD = 7.8);iTBS 治疗组患者受试 HRSD-17 量表测量得分则从 23.6(SD = 4.3)改善至 13.4(SD = 7.9),两组校正后差异值为 0.01,95% 置信区间下限为-1.16,P = 0.0011,由此证实 iTBS 的非劣效性。iTBS 相对于 rTMS 的劣效性非仅限于治疗期间,研究对治疗后受试的随访提示,在治疗后第 1、4 以及 12 周仍可见 iTBS 的非劣效性。
研究同样对两组受试接受治疗时的自评疼痛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 iTBS 致痛程度要高于传统 10 Hz rTMS 治疗(两组语言评价量表平均分分别为:iTBS:3.8,SD = 2.0;rTMS:3.4,SD = 2.0,量表满分 10 分,两组间分值差异比较 P 值为 0.011)。虽然 iTBS 的致痛程度要明显高于 rTMS,但该情况并不影响使用 iTBS 对患者的进一步治疗,除外退出试验的受试,iTBS 治疗难治性抑郁的统计应答率为 49%,缓解率达 32%。
两组间受试失访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0 Hz rTMS 205 名受试退出 13 人,占比 6%;iTBS 209 名受试退出 16 人,占比 8%,P 值为 0.6004。试验中发现,两组受试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头痛,10 Hz rTMS 204 名受试中 131 人出现头痛,占比 64%;iTBS 208 名受试中 136 人出现头痛,占比 65%。
研究从疗效、治疗手段致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方面对 rTMS 和 iTBS 两类难治性抑郁治疗手段整体收效进行了评估,发现两类办法疗效基本无异,且安全性和不良发应致发率也基本相当。考虑到 iTBS 单次治疗时间相较于 iTMS 要大大缩减,iTBS 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仪器使用效率和降低手术成本,可作为难治性抑郁治疗首选策略。此外,该研究使用 HRSD-17 对两组受试接受治疗具体收效进行了直观展示,也会为现阶段 rTMS 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