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回顾:「精」英论道精神医学青年医师研讨会北京站

2017-11-17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1 月 11 日,「精」英论道精神医学青年医师研讨会(北京站)暨丁香园精神时间第五期论坛于首都北京圆满召开,继长沙岳麓研讨会广受好评之后,再次为精神科同道们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盛宴。研讨会旨在「汇聚青年医生,营造学习氛围,激荡思想火花,振奋行业精神」,还是一样的干货满满,下面,让我们一同回顾本期的精彩内容吧。

1.jpg

图 1. 与会专家,左起:王化宁,姜荣环,石川,岳伟华,张延赤,杨建中,钱英。

精神学科蓬勃发展,青年医师引领未来

会议特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石川教授与岳伟华教授开场致辞,盛赞「精」英论道系列研讨会为精神科青年医师的学术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介绍即将启动的精神病「国家中心」和「区域中心」、「慢病专项」、「脑计划」等项目,勉励各位精神科青年医师在国家大力支持精神科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投身临床与基础研究,引领学科进步,最终提升患者服务。随后即开启今天的四场学术报告。

石川:剖析疾病需求,认识布南色林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优势

石川教授首先回顾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基础和持续发展进程,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极为重要」和「坚持长期服药预防复发是防止精神衰退的关键」。但目前药物治疗仍存在「依从性差」、「不良反应」、「病耻感」和「认知损害」等难题,亟需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布南色林作为高选择性多巴胺 - 五羟色胺拮抗剂(DSA),不同于传统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 更好控制各维度症状,有效改善认知:强亲和力结合 D2、5-HT2A 和 D3 受体,均衡改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症状(详见图 2);

  • 更少不良反应,更好依从性:高选择性结合受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耐受性更佳。

2-改.png

图 2

已有一系列循证证据显示,布南色林对精神分裂症的多维度症状都有优越疗效,而且起效迅速;在锥体外系症状(EPS)、泌乳素水平、体重增加和心血管安全等方面同样表现良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既往精神分裂症治疗主要集中于 D2 受体,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 D3 受体在精神分裂症治疗和认知改善方面的作用。布南色林高亲和力结合 D3 受体(详见图 3),可能通过增加前额皮质乙酰胆碱释放、解除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伏隔核和前额皮质的抑制或激活海马 CREB 信号来促进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3.png

图 3

胡少华:把握新兴热点,重视脑肠轴紊乱在精神障碍中的作用

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胡少华教授第二位登场,从脑肠轴(brain-gut-microbiota axis)机制入手,详细阐释肠道菌群与神经免疫系统之间的双向调控关系。包括胡教授课题组所进行的研究在内,很多体内外实验均表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病与脑肠轴机制有关。治疗方面的前期研究也取得令人欣喜的结果,如以益生元干预肠道菌群可明显缓解实验鼠的焦虑和抑郁症状。这一领域方兴未艾,未来脑肠轴或可成为相关疾病的治疗靶点,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患者。

杨建中:融合疾病假说,探究小胶质细胞在抑郁发病中的角色

随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建中教授聚焦小胶质细胞及其所参与的应激相关神经炎症调控在抑郁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在目前三种主要的病因假说,即外周免疫系统异常、炎性体异常、心理和慢性应激当中,均可整合入小胶质细胞的形态与功能异常,其通过参与不同分子通路而导致抑郁。对此,抗抑郁药物也能以不同分子机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小胶质细胞而进行治疗。部分动物与临床研究也初步显示,长期抗炎对抑郁具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小胶质细胞为靶点,联合抗抑郁药和 SGA,或许能为抑郁治疗拓宽思路。

王化宁:发展交叉学科,加强应激管理与干预能力

最后一场报告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王化宁教授献上,以典型病例生动展示应激与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功能性便秘、精神应激所致心肌损伤等疾病间的密切关联。王教授指出,应激能够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交感神经系统(SNS)和迷走神经等,改变或延长炎症过程,进而引起一些慢性疾病。已有研究提示,NLRP3 炎症小体有望成为抑郁症生物指标,帮助突破客观诊断的困境。

同时,前面几位讲者重点关注的脑肠轴和小胶质细胞等也参与应激相关精神疾患的致病机制。面对疾病假说的日新月异、交叉学科的迅猛发展,王教授提倡建立整合医学观念,增强应激管理和干预能力,并探索交叉学科间的共用药物与共用技术。

对话讨论——抗焦虑治疗中,镇静药物应用有方

报告方毕,讨论不止。解放军总医院姜荣环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钱英教授与长春第六医院张延赤教授齐聚一堂,各抒己见,共话抗焦虑治疗中,镇静药物应用的「是非曲直」。

4.jpg

图 4. 专家对话,左起:石川,张延赤,姜荣环,钱英。

早期应用,逐渐减量:姜荣环教授认为,在众多指南共识的基础上,临床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焦虑患者,早期应用镇静药物能够快速缓解症状,解决其最紧急的需求,同时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和治疗依从性,当抗抑郁、抗焦虑药物起效后即可逐渐减量。

该用的时候还得用:钱英教授则表示,心理治疗上重视「症状的功能化」和「病人的自主性」,主张首先了解患者症状的来源,施以心理干预,而非直接给予镇静药物,但在必要时还是应当使用。

因地制宜,避免滥用:张延赤教授强调对患者的识别,对于焦虑症状严重的患者,急性期应用镇静药物能够立竿见影地使患者得到安抚;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则尽量不用镇静药或使用作用类似的中成药等。同时须注意预防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或心理依赖。

研讨会在专家们热烈的讨论中意犹未尽地落下帷幕。此次会议可谓把脉精神领域前沿,纵览新型药物的应用前景与疾病多学科机制的研究进展,相信能够激发各位同仁们对临床与科研工作新的思考。

「精」英论道第三场研讨会将于 12 月 29 日在武汉召开,丁香园将继续全程直播,敬请关注。点击此处即刻报名!

往期回顾:「精」英论道精神医学青年医师研讨会长沙站

编辑: 杨丽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