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癖」是……

2017-08-18 16: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胡宪章MD; PhD
字体大小
- | +

讲卫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说一个人爱干净、卫生方面比较讲究,听者对此比较受用。但如果说某人有洁癖,听起来就似乎有点儿问题。

「洁癖」是指爱清洁的癖性或是洁身自好、不为外物所污的习性——这是字典对它的释义。在现实生活中,关于洁癖,人们对它的认识大概不外乎两种:心理问题(病态)或癖性。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利用互联网检索了一下洁癖的英文怎么说,发现这个词被译作了细菌恐怖症(Mysophobia,它的同义词还有 verminophobia,germophobia,bacillophobia),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有人干脆就直接认为洁癖就是强迫症,这显然也是把它看做了一种心理问题。其实,也有人就只是爱清洁,这是一种「癖性」、习惯。因为是「癖性」,也许会让人感觉怪怪的和有些不自然的成分在里边。其实,英文也有对应的不用病态的词汇来描述洁癖,叫做「neat freak 或 clean freak」。因此,洁癖不该等同于强迫症或恐怖症。

在校的学生中,你可能会发现某同学床铺整理的一尘不染、也不允许别人坐。居家也会有人把桌子、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用东西罩上,以防止细菌或灰尘的污染。朋友觉得他们特干净、特讲究,真好,或被戏言「洁癖」。当事人,心中窃喜。

从讲卫生到洁癖、再到细菌恐怖症或强迫症,是一个整体,一端是卫生习惯,一端是病态,中间是癖性。因此,洁癖不应该等同于有心理问题(病态)。那么如何区分病态与非病态呢?

卫生习惯和洁癖不构成临床意义的病态。洁癖在讲究卫生的程度比较强,其核心是追求干净,但与害怕污无关。洁癖与强迫症的主要区别在于:洁癖者的爱清洁,他们的行为不被害怕所支配,不会出现心烦意乱;而强迫症患者是过度清洁,甚至知道已经干净了仍需打扫,他们的过度清洁与害怕污染有关,常出现心烦意乱。而细菌恐怖症的患者因过分关注细菌或其它感染导致严重疾病,导致以恐怖为主的表现,包括恐惧、回避、保持清洁、消毒、防止别人污染等行为。

强迫症的强迫洗手、清洗、回避等表现与细菌恐怖症表现很相似。强迫症主要是在怕细菌病毒的观念影响下,为反复清洗和与之相关的冲动所困扰;但是,细菌恐怖症以对细菌污染的害怕为主,是恐怖症,没有无法终止不必要的反复清洗的烦恼。细菌恐怖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在他认为有细菌污染时,出现紧张、害怕、心慌、出汗、惊叫等症状。

与怕细菌、病毒有关的强迫症或细菌恐怖症不一定仅仅影响患者本人。我的部分病人因为害怕细菌或病毒感染,不仅自己反复清洗、保洁,而且不允许孩子接触任何「脏」东西。凡是孩子需要接触的物品、玩具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或酒精消毒,别的孩子摸过的玩具不让自己的孩子摸,结果是孩子没有机会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体质差容易生病。「我孩子身体不好,总爱生病,所以我不能让孩子接触脏东西」,这只是说说出了事情的一种逻辑。另一种逻辑是,「越不让孩子接触「脏」东西,孩子越容易体质弱」,正所谓不做温室的花朵,才能在风浪中成长。实际上,我们生存的环境不可能绝对没有细菌或病毒,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适当接触「脏」的东西,可以提高抗病力,我称之为天然疫苗。太过干净,孩子失去了接触天然疫苗的机会,自然会体质差些。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玩儿泥巴、在美国见到的泥巴节。从医学的角度讲,人们自然地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也是一种卫生吧。

作者简介:胡宪章,M.D.,Ph.D.,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walter Reed 和大学精神科,从事精神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和生物学标及神经元保护研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文化特征,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疗效显著的强迫症的认知 - 应对治疗。
本文初次发表于“认知应对强迫或恐惧”公众平台,作者胡宪章博士,版权归胡宪章博士所有,经合法授权丁香园精神频道转载。未经原作者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