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躲过了 还需警惕「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恶魔

2017-08-09 15: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Jenesen
字体大小
- | +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 月 8 日 21 时 19 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 33.20 度,东经 103.82 度)发生 7.0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截至目前(8 月 9 日 13:10 左右)本次地震已造成 19 人死亡,247 人受伤。随着灾情明朗,伤亡人数可能仍将上升。但是,在关注灾民躯体损伤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地震所致精神损伤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临床研究调查显示,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严重创伤后,受难民众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类精神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很多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受难者,虽然能够幸运的躲过「地震」这个「索命恶魔」,但是,很有可能逃不出「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个看不见的「精神恶魔」。

定义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也称为「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指在遭受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打击后,出现的延迟性和持续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通常异常强烈,可危及个体生命安全。引起个体病理性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出现、持续警觉性增高和对创伤性刺激的回避,并造成显著的功能损害。

关注可能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所特有的临床表现

1. 创伤性体验的反复出现

(1)患者脑海中常控制不住地反复出现创伤性情境的图像、知觉和想象,令患者痛苦不已。

(2)反复做有关创伤性情景的噩梦,反复出现创伤性经历重演的行为或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创伤性情景当中,这种现象称为闪回发作,这是和过去创伤性记忆有关的、强烈的闯入性体验。

2. 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1)表现为睡眠障碍,易发脾气,很难集中注意力,对声音敏感,容易受到惊吓。

(2)遇到与创伤事件相似的情境,可出现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抖或肌肉震颤。

(3)此类患者多数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少数甚至会出现自杀企图。

3. 持续性的回避

(1)患者尽量选择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物及环境,回避相关的想法、不愿意提及相关话题。

(2)还可以表现出无法回忆有关创伤的一些细节或者内容。

(3)患者可出现对一些活动明显失去兴趣,且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与外部隔绝开来。

(4)对亲人表现冷淡,难以表达和感受一些细腻的感情,对工作、生活缺乏打算,性格变得孤僻起来,让人难以接近。

诊断要点和 ICD-10 诊断标准

在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有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作为主要的发病原因,且有特征性的症状。

2. 持续性的重新体验创伤、持续性的回避和持续性的警觉增高,给患者带来主观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3. 病程持续一定时间。

4. 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如成年患者典型。

ICD-10 诊断标准的诊断要点总结

1. 必须要有证据表明它发生在极其严重的创伤性事件的 6 个月内。

2. 若临床症状很典型,又无其他适宜诊断的可能,即使事件与发病时间的间隔超过 6 个月,也可以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3. 除外创伤的依据,还必须有在白天的想象里或梦中存在反复的、闯入性的回忆或重演。

4. 常有但非必需:明显的情感疏远、麻木感,以及回避可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刺激。

治疗

1. 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最多的就是抗抑郁药。

2. 多数研究表明,帕罗西汀、氟西汀和舍曲林等 SSRI 类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避、警觉性增高、麻木等症状。

3. SSRI 类药物治疗效果优于其他药物治疗,但是 SSRI 类药物并不是对所有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有效。

4.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对闯入性回忆和噩梦疗效较好。

5. 也可以根据病患的个体情况选择抗焦虑药和普萘洛尔等药物进行对症处理。

6. 目前比较流行的治疗选择是认知行为治疗联合 SSRI 类药物。

7.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很好的效果,与患者讨论对创伤性事件的认识是认知行为治疗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E. Altschuler. PTSD induced by the trauma of subordinates: the Robert Gates syndrome[J]. Occup Med (Lond), 2016, 66(3): 182.

[2] Y. Rosshandler,B. J. Hall,D. Canetti. An Application of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to Understand Risk Factors of PTSD Due to Prolonged Conflict Exposure: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Adolescents in the Line of Fire[J]. Psychol Trauma, 2016,

[3] J. G. Beck,S. F. Coffey. Group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PTSD: Treatment of Motor Vehicle Accident Survivors[J]. Cogn Behav Pract, 2005, 12(3): 267-277.

[4] A. L. Coker,R. Weston,D. L. Creson,et.al. PTSD symptoms among men and women survivor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the role of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J]. Violence Vict, 2005, 20(6): 625-43.

[5] 孙学礼,四川大学,《精神病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6] 沈渔邨,北京大学,《精神病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