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抑郁症患者病情发展更有利于后期诊疗

2016-05-09 07: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肖春风
字体大小
- | +

重性抑郁障碍(MDD)作为一种难治性疾病,患者群数量多、病情复杂,一直是一线精神科医师的「心头大患」。目前,对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机制方面的探究已经很深入,然而,对接受抑郁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发展,我们知道些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对 MDD 患者群体的后期诊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对患者个人对治疗后的生活调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鉴于此,来自美国伯明翰市阿拉巴马州大学精神医学和行为神经学系的 Shelton 博士在近期发表于 JAMA Psychiatry 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就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研究概况

Musliner 博士曾与其研究伙伴观察接受 MDD 初步治疗的患者,目的便是为了理清抑郁症病情发展模式,其研究方法承袭了起于 Kraepelin 针对于精神性疾病的纵向观测法。

表面上看来,每个 MDD 患者的病情发展、恢复和痊愈的过程各不相同,这就产生了诸多不同且多样的可能的病情类型。Musliner 还利用了隐匿类型发展分析,这一分析法是结构方程模型的一个特殊实例。在隐匿类型分析中,会依据多个变量的相似性对受试进行分组操作,每个受试都会被反复就相同的特征不断地进行测定。

研究还充分利用了丹麦精神中心研究登记册,其中收录了所有精神专科医院的临床记录,包括从 1995 年至今的所有住院部、门诊部、急诊部的相关记录。研究样本包含于 1995 年至 2002 年间确诊为 MDD 的 11640 名患者。轨迹分析中的主要变量是以往住院部、门诊部及急诊部接收的 MDD 病人的后续十年的生活状态。

结论

1. 家族史在病情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中发现的病情发展模式和以往学者所做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即发现抑郁症家族病史在病情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应患者病情复发情况与渊源者的病情模式有相似之处。研究结果与纵向流行病学研究有一致性,显示出在 MDD 初诊后有多个潜在的结果轨迹。长期研究表明,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有 MDD 病史但无复发的患者和高比例的患者接受过持续康复治疗。

2. 根据患者特点选择最适治疗手段

Musliner 发现特定的特征,例如女患者和初次诊断后即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在后期都出现低于预期治疗目标的结果。这些特点提示一线医师在临床活动中很可能会遇到一部分最初治疗就需要较高级或更为精细治疗的患者群,对此,一线医师需要更为注意诊疗手段的选择。

尽管我们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通常采用的治疗模式并没有将这一特点加以考虑。主要治疗手段一直集中于以往失败病例、根据逻辑顺序来制定下一步治疗步骤。但是,现阶段证据表明差强人意的治疗反应可能是由于特定的生物标识和临床特征。理论上说,这一联系较于癌症的初始发展的阶段性非常相似,病情的特点决定相应的诊疗手段。

文章提示医师们应当十分注意实现个性化医学在精神病学治疗方面的接轨。同时,精神病医师在对抑郁症病患进行初诊时就应当全面了解病人相关病史和个人特点,以便于后期对其设定一整套「对症」的诊疗手段。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