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为了控制症状,往往需要加大药物剂量,尤其是难治性精神障碍,多种药物大剂量联用是常有的事,且不说症状控制如何,随之产生的药物副反应也令人头痛。对此,你有什么良策?2016 年 1 月 Vijaya 教授在 J Psychiatry Neurosci 发表的一篇病例报道或许能为你提供另外一个思路。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下吧。
患者,女性,57 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服用奥氮平 15 mg/d,疗效欠佳,联合氯氮平(4 周内逐渐增至 300 mg/d,平均增加 10 mg/d)治疗,症状有所改善。考虑治疗剂量较大,治疗一段时间后尝试将奥氮平减至 12.5 mg/d,但由于症状波动明显不得不恢复原治疗剂量。好在按此治疗计划坚持 2 个月后,症状基本缓解。
但是不可避免的,大剂量用药下该患者出现了多种药物副反应。
1. 流涎多、便秘:在调整饮食、锻炼以及服药(乳果糖等通便药)的情况下 4~5 天排便一次;
2. 嗜睡:每天睡觉 12~14 小时。
与患者及其家属商量后决定,为了控制症状,继续维持原治疗方案。一个月后,家属没经过医生同意自行调整治疗方案:奥氮平 15 mg,氯氮平 300 mg 隔天一次(每天只服用一种药,间隔使用,而不是每天都服两种药)。一周后副反应逐渐改善,2~3 周副反应奇迹般的消失了。
一月后患者复诊,病情稳定,无明显药物副反应。鉴于患者病情稳定,医生同意坚持间隔治疗方案,并告知家属症状复发的早期表现,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诊。
9 个月后患者服用奥氮平逐渐减至 10 mg,隔天一次,氯氮平剂量维持不变。此后的 10 个月患者病情依然稳定,副作用一直未再发生。空腹血糖、血脂水平也无明显异常。
我们都知道,药物剂量越大,出现副反应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临床一直强调控制症状同时尽量减小药物剂量。抗精神药物的规范化使用极大的降低了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而对于不得不长期服用大剂量药物的患者来说,增加服药的间期(隔天一次)可能不失为降低副反应的一种方法。
药物的外周代谢周期是选择哪种抗精神药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已有证据表明一种药物在中枢系统的半衰期要长于外周系统。此外,即使速效氯氮平及喹硫平(多巴胺 D2 受体阻滞剂)也要在 24 小时后才能起效。药物持久性研究发现即使 D2 受体结合率低于 65% 时仍有疗效。一项关于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间隔用药的研究表明间隔用药与连续用药相比,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长期抗精神药物治疗也会增加对药物的耐受性,进而影响应答率及敏感性。因此,像精神分裂症等慢性疾病患者间断用药可能缓解依赖性相关问题。对某些病人来说,与其常规连续治疗,不如间断服药。
但目前相关的证据还太少,可进一步系统评价间断用药的相关疗效及可能的问题,包括治疗的个体化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进一步的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