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毛发的行为在普通人群中比较常见,在临床上大约有1%至3%之间的成年人存在比较明显的拔毛发行为。这种障碍在临床上称为拔毛癖,表现为有意或无意的过度撕扯毛发。
拔毛癖通常与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其他躯体相关重复行为同时存在,该疾病也可能会导致其他躯体并发症或心理障碍,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这些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后果,对患者进行有效和高效的治疗是必要的。
目前已有几个随机对照试验检验了行为疗法(BT)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RI类)对于拔毛癖的治疗效果。
McGuire博士等人的荟萃研究综合分析了行为疗法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相对于对照组的治疗效应大小(ES)。该研究在线发表于2014年7月份的《精神病学研究杂志》上。
研究人员进行了综合文献检索,共确定了11个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分别提取了这些研究中的临床特征(如年龄,合并症,治疗时间),疗效判定指标,治疗亚型(如SRI亚型,BT亚型)和治疗效应等数据。
疗效判定指标为拔毛严重程度变化的标准平均差,进行随机效应荟萃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行为疗法的治疗效应比较明显,同时发现行为疗法进行的时间越长,其治疗效应越明显。
此外,使用了情绪增强治疗技术的行为疗法相对于传统的行为疗法显示出更高的治疗效应。
对于SRI相关试验,随机效应荟萃分析显示其治疗效应比较平均。尽管氯米帕明相对于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展现出较高的治疗效应,但其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该荟萃分析表明,行为疗法对于拔毛癖的治疗效应更高,但McGuire博士认为尚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排除这些研究中由于治疗者不同而造成治疗效应存在偏差的可能性。
同时,该荟萃分析表明SRI类药物对于拔毛癖的治疗效应无明显差异,灵敏度分析尚需要对SRI类进一步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尤其是针对青少年拔毛癖患者。
丁香园精神频道已开通微信订阅号 关注即可获得 5 个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