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障碍是全球发病率第二的精神疾病,也是抑郁症的首要风险因素。临床表现及生物学实验等证据表明,失眠障碍异质性高,存在多个不同亚型,但关于这些亚型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分类。
以往临床上使用自上而下的分类方式对失眠障碍进行分类,即根据障碍发生的时间点,分为入睡障碍、睡眠维持困难、早醒等,然而这种分类方式不论从病因学还是临床治疗角度来说效力都不大。
来自荷兰神经科学研究所的 Blanken 教授等人使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试图根据患者的生活史、失眠障碍的失眠相关及非相关特征、患者人格等信息,对失眠障碍这一疾病进行多维度的基于生物学特征的分类。相关论文发表于 2019 年 1 月的 The Lancet Psychiatry 杂志上。
受试者信息来自荷兰睡眠登记库(N = 4322),受试者的年龄均大于 18 周岁,选择性地填写了 34 张有关个人特质、睡眠、生活事件、病史等信息的问卷。在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不同亚型后,研究者通过新闻信件等方式征集了另一批未曾参加该研究的受试团体来验证亚型分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并进行几年的随访。
在该研究中,研究者从主诉变化、共病情况(包括抑郁症)、对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应答等方面验证了分类的临床有效性;对于其中两种亚型,他们还用「脑电图生物标记」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有效性」两方面来评估这两种分类的临床相关性。
4322 位填写失眠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的受试者中,2224 位(51%)有失眠问题(ISI ≥ 10),剩下 49% 没有失眠问题的受试者为该实验的控制组。分析 2224 位患者的数据后,研究者发现存在 5 种失眠障碍亚型:极度苦恼型、中度苦恼但对奖赏敏感(例如对愉悦情绪有完整感受力)、中度苦恼但奖赏不敏感、轻度苦恼伴高度活跃(对环境和生活事件)、轻度苦恼但低活跃度。这五种分类对于后来募集的 251 位新受试者也成立。
不论在最初的样本,还是随后的测试样本中,每个受试者都只符合一种亚型,并具有极高的后验概率(0.91-1.00)。2224 名患者中的 215 位患者在 4.8(SD1.6)年后进行了重新评估,维持原先亚型的概率是 0.87,可见该分类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每个组别间,患者的发病轨迹、治疗应答效果、生物标记的出现频率、抑郁风险等可有最高 5 倍的差距,提示这种分类方法具有临床相关性。
对于临床,这种新分类可以提示疾病起因,在治疗方面也有助于医生采用个人化的治疗方式,并对抑郁高风险人群进行预防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