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研究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有 30% 的学生在青少年时期遭遇过同辈欺凌。同辈欺凌是优势者对防卫能力相对较弱者采取的重复和蓄意的侵略性行为,具体包括身体暴力、言语辱骂或者社会排斥。有充分证据显示,同辈欺凌遭遇常可给受害者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尤其是致发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已经发现的与同辈欺凌遭遇有关的两类精神疾病有进食障碍和抑郁。
进食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暴饮暴食)是指在饮食、体重和体像三个方面出现的适应不良。进食障碍较罕见,发病率约 2%,以阈下症状较常见,高发群体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女性。在一项针对 9 年级和 12 年级学生的研究显示,80000 名受试中,超过 50% 的女生和约 30% 的男生出现了至少一种进食障碍症状。既往有大量研究表明,进食障碍是同辈欺凌遭遇的长期结局,近期的一项研究证实进食障碍和同辈欺凌遭遇存在双向关联。
纵然该方向的研究数量十分可观,但多数研究并没有将心源性进食障碍(如患者出现的「我害怕变胖」)和行为性进食障碍(如患者出现的进食后呕吐)分开进行探讨,而对这一点的细化十分必要,因为心源性进食障碍在非临床样本中所占比例较高,行为性进食障碍相较心源性进食障碍则有明显的抑郁致发风险。现在摆在科学研究面前的主要问题是,青少年时期的男生和女生出现进食障碍究竟是同辈欺凌的前因或是后果。
进食障碍和同辈欺凌间可能存在直接关联,抑郁障碍也可能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辈欺凌遭遇通常出现在抑郁症状和内化症状发生之前,而在进食障碍出现前,患者常已经出现负性情绪,这一特征为我们探讨同辈欺凌、进食障碍和抑郁三者间关联提供了必要线索。
一项 meta 分析提示,内化症状和同辈欺凌遭遇间存在双向关联。Lee 和 Vaillancourt 学者推断,同辈欺凌遭遇可增加受害者出现心理失调的风险,进而引发进食障碍。在这一推断的支持下,我们有理由推出假设,同辈欺凌遭遇和进食障碍间存在间接关联,抑郁症状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催化作用。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大学教育学院的 Lee 博士做了一项纵向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8 年 4 月的 JAMA Psychiatry 中。研究历时 5 年,研究样本来自麦克马斯特青少年研究(McMaster Teen Study),样本量 612 人。数据采集开始于 2008 年,学生在当年就读 5 年级(10 岁),之后每年收集一批受试数据。
研究纳入样本平均年龄为 13.03 岁(标准差 SD = 0.38),其中,女生占比 54.1%(331 人),71.1% 的学生样本为白人(392 人)。结果显示,在 5 年内的每个时间节点,均可见同辈欺凌与进食障碍和抑郁症状出现同期相关(r 系数 0.15-0.48,标准误 SE[0.04,0.08],P<0.01)。进食障碍在每个时间节点均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存在纵向关联(β系数 0.14-0.19,标准误 SE[0.06,0.08],P<0.02);进食障碍在 2 个时间节点与同辈欺凌存在纵向关联(β系数 0.12-0.22,标准误 SE[0.06,0.07],P<0.04)。
研究证实,同辈欺凌与多种精神病理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进食障碍则是后期抑郁症状和同辈欺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旨在减少青少年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后期抑郁症状和相关问题的发生风险。这一研究也提示,同辈欺凌与一系列精神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关联,社会必须尽量避免同辈欺凌或其他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必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