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手机治疗软件或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状

2017-12-20 14:35 来源:丁香园 作者:肖春风
字体大小
- | +

抑郁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患病率和致残率高,影响着全球超过 3 千万人群的身心健康。据统计,在美国,9% 的人至少在过去某一时期有过抑郁体验。

抑郁障碍带给患者的不仅仅是自身情感和躯体的损伤,重性抑郁障碍还往往和患者后期的失业、生活质量降低、社会功能明显减退以及出现自杀意念密切相关。抑郁障碍作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精神疾病带来的影响广泛,给患者个体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既往关于抑郁障碍疗法的大量研究可以证明,抑郁障碍是一种完全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一些药物和心理干预策略已可较好地帮助控制患者病情发展。纵然抑郁障碍先进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给完全治愈该类疾病提供了可能,但技术的推行和实施由于各国家国情各异举步维艰。

精神卫生的全球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在一些国家,平均每 10 万人仅对应一位专业精神医师,这个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不会得到明显改善。不仅上述因素影响着抑郁患者的诊疗情况,患者本身接受相应治疗的病耻感也给疾病的诊疗带来了不小阻力,这一情况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面对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探索找到一种适用于大多数人群的新型抑郁治疗手段显得十分必要。对此,来自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科技与健康学院的 Firth 学者及其同事,围绕以往智能手机治疗软件治疗抑郁障碍的有效性研究做了一项 meta 分析,其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7 年 10 月的 World Psychiatry 中。

研究选用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HealthTechnology Assessment Database, Allied and Complementary Medicine(AMED), Health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onsortium(HMIC), Ovid MEDLINE, Embase 以及 PsycINFO 数据库,搜寻了截止 2017 年 1 月的所有关于智能手机精神疾病干预软件治疗抑郁症状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 18 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些实验包括 22 种不同的智能手机干预软件,3414 例被试数据完整。

研究按照被试受干预具体情况对被试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为接受干预软件治疗的所有被试,对照组中又分为两个子群:对于试验全程均未受到任何干预的被试单独设组,另外一些接受非治疗目的的无效对照软件的被试入另一子群。

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被试抑郁症状较对照组得到显著改善(g = 50.38, 95%CI: 0.24-0.52, p<0.001)。和对照组中未受任何干预的被试子群相比,试验组所采用的手机治疗软件可较好的改善抑郁症状(g = 50.56, 95%CI: 0.38-0.74),但与接受无效对照软件的子群相比仅有较小的改善趋势(g = 50.22, 95%CI: 0.10-0.33)。

此外,研究还发现,单纯应用治疗软件的被试抑郁症状改善程度要好于接受除软件外混杂其他电子或人为手段的被试组,尽管该差异并不明显,但仍需得到应有重视。相较于针对维持患者精神健康的软件,偏向于认知训练的软件在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上稍有劣势。

医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子技术的革新,在信息技术空前发达的今天,医学作为尖端科学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完善自己。据估计,无论在发展中国家亦或是发达国家,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与日俱增。作为主导问题和恶化因素为患者个人认知的心因性较强的精神疾病,相应的心理干预完全可以实现电子化,这将大大减轻社会医疗资源的分配压力。Firth 学者的这项研究为未来精神疾病治疗的智能化和电子化提供了新颖的思路,研究中涉及的多款智能软件也显现出让人欣喜的效果,更为深入的研究亟待开展。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