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导致人类早亡的原因之一,抗精神病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风险的潜在影响一直是争论热点。尽管近些年此类药物与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得到广泛关注,但人们对该类药物的长期累积作用知之甚少。
因此,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学院临床神经科学部的 Tiihonen.J 等人首次分别就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类药物与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长期应用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率的关系展开研究,于 2016 年 6 月 1 日发表于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杂志。
研究使用了瑞典全国的登记数据(包含住院治疗、门诊治疗以及伤残保险的患者数据),于 21492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开展了一项前瞻性、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并且在 2006 年到 2010 年期间持续随访。
处方药使用数据来源于处方药登记库。研究者根据患者每日用药量的差异,以规定日计量(defined daily dose, DDD)为用药单位,将患者分为不用药,小剂量(0~0.5DDD),中等剂量(0.5~1.5DDD),高剂量(>1.5DDD)四类。剂量参考:1DDD 相当于利培酮 5 mg,氟西汀 20 mg,地西泮 10 mg。
死亡数据来源于死因登记,总死亡率、心脏病、自杀死亡率都使用 COX 回归模型进行处理。所获数据中,患者平均年龄 46 岁,患病平均约 6 年,61% 为男性。在五年的随访中,7.4% 的患者死亡,死亡率是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群的 4.8 倍。几大死因依次为:心血管疾病 33%,肿瘤 17%,呼吸系统疾病 11%,自杀 10%。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不用药的患者总死亡率显著降低(约 15% 到 40%)。然而,长程、高剂量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患者相较之下死亡风险增高 74%。
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使用苯二氮卓药物应谨慎
在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率也与总死亡率呈相似的趋势,而患者自杀风险与用药剂量之间成正相关,且该类患者较其他患者更为频繁地就医。
潜在原因包括:长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使用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或)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相关。患者可产生耐受,增加剂量后可能导致酒精和非法药物的滥用,也可由于日间镇静遭遇意外。
此外,作者认为分析结果含有混杂因素带来的误差,因为无法排除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生活方式(如抽烟、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差异。
临床提示
苯二氮卓类药物属于第二类精神药品,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与失眠症,苯二氮卓类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率较高,并能取得增效作用。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及《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上刊载的相关调查显示,目前约半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被予以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以氯硝西泮为主。
考虑到此类药物久服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率高,结合前文研究数据,在临床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应考虑患者有无物质滥用的倾向,采取相应的用药方式,减少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