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拉嗪(cariprazine)是一种非典型抗精神病新药,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 I 型的躁狂发作以及混合发作,其在双相抑郁治疗和抑郁症替代治疗中的疗效正在研究中。药理机制为可部分激动 D3/D2 受体,其中优先结合 D3 受体。
那么,卡利拉嗪这种新药究竟对精神分裂症效果如何呢?针对该问题,来自美国新泽西 Forest 研究中心的 Durgam 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研究结果发表于 2016 年 3 月的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sychopharmacology 杂志。
这是一项持续 6 周、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概念验证性研究,研究共纳入 34 名患者,其年龄为 18~65 岁,根据 DSM-4-TR 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其目的在于评估低剂量(1.5~4.5 mg/d)和高剂量(6~12 mg/d)卡利拉嗪,对于急性恶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在研究的过程中,还会基于患者的应答和耐受性等情况,进行剂量的调整。
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有效性的评估)为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的总分变化,其他测量指标包括临床总体印象严重度评定量表(CGI-S,次要测量指标)和 PANSS 分量表。
研究结果表明,调整用药后,两组之间在 PANSS 总分上或评估其他有效性的指标上无显著差异。
然而,与安慰剂相比,在未调整用药剂量的情况下,低剂量的卡利拉嗪能够显著减少 PANSS 总分和 PANSS 阴性症状评分(在第 28 届欧洲神经精神药理学会(ECNP)年会上,有一项关于卡利拉嗪的 3 期临床试验报告,主要是关于其针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退缩、情感缺乏及淡漠)的改善情况,其研究为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经过 26 周的治疗,卡利拉嗪组的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利培酮组)。
在研究过程中,发生治疗相关的常见副反应(两组治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都大于 5%,为安慰剂组的两倍)包括静坐不能、震颤、背部疼痛、锥体外系症状。
在这项研究中,比较遗憾的是,卡利拉嗪的总体有效性并未具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但对于低剂量组而言,与安慰剂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改善程度具有显著差异。在总体耐受方面,表现良好。
该研究的结论为,卡利拉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可能有效,但还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