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血管风险因素研究将矛头直指「焦虑」,有研究者认为,焦虑单独或借助抑郁症作用是罪魁祸首。最近,瑞典的 Christer Allgulander 博士在 Curr Opin Psychiatry 杂志发表相关综述,以下是详细内容。
一般人群研究
一项全国范围的队列研究中,1969-1970 年间参军的 4932 名瑞典男士接受了长达 37 年的随访,根据 ICD-8 诊断标准,冠心病患者的焦虑障碍发病危害比为 2.17,急性心肌梗死为 2.51。有趣的是,焦虑发病危害比较抑郁症更高。
在台湾的国家义务健康保险项目中,7% 的人被诊断为焦虑症,其中患缺血性心脏病的平均相对风险,青年人为 9.88,而老年人仅为 0.66,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对象中青年人基数较少的缘故。在另一项关于惊恐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有 4.77% 患者在一年内发生了心肌梗死,而对照组仅为 2.73%,调整后危害比为 1.75. 研究提示,应该对惊恐障碍患者进行心脏病筛查。
瑞典的一项关于抑郁和焦虑的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以 2510 名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 6 年期间,基础患有焦虑症并发冠心病的相对危险性值(oddsratio, OR)为 2.70,基础患有焦虑或抑郁并发冠心病的 OR 值为 3.54,这说明焦虑是主要的风险因素。
一系列研究显示:亚临床动脉硬化(用肱踝比值进行评估),更易在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中发病;童年创伤或近期生活压力可能通过焦虑或抑郁症促进中央动脉硬化。
前瞻性研究
通过对关于心梗患者的 12 项前瞻性研究的 meta 分析显示,焦虑与心脏病发病率密切相关。因此认为,一部分患者较易产生负面情绪及焦虑症状,发生负性事件的概率也相对较高,应该在心梗之后 18 个月之内及时进行焦虑症的识别与管理。
荷兰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对 1015 名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进行了 2 年的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年发生率在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以及非焦虑患者中分别为 9.6% 和 6.6%,调整后危险比为 1.74。而一项对 60 岁及以上患者的相似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并排除了一系列诸如健康行为、药物等已知的风险因素。
焦虑障碍的特殊促发作用
心理困扰被认为是应激性心脏病的主要促发因素。一项国际研究中,158 名男性患有应激性心脏病,其中 39% 有情绪性应激源,35% 有躯体性应激源,13% 未发现明显的应激源,24% 有精神性应激源。梅奥诊所对 25 例应激性心脏病的回顾性研究发现,14 例有患病前焦虑障碍,12 例有抑郁症,11 例有焦虑障碍或抑郁症家族史。这提示我们,焦虑障碍对疾病的特殊促发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白大衣高血压」在 1896 年被首次定义,是指在就医环境下原因不明的血压升高,而在家庭环境中则没有这种现象,现在一般认为这是由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然而这种疾病并不像听上去的那么简单,如同隐匿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可以导致葡萄糖耐受不良、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甚至致死。有研究者提出假设,认为焦虑是重要的促发因素,但截至目前尚没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心血管干预措施也与焦虑障碍有密切的联系,心脏移植、冠脉搭桥等术前和术后,患者都有可能有情绪障碍,从而影响其依从性。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再通手术时需要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症状,并积极予以心理支持。
目前,焦虑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已成为科学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干预的重要领域,作为一个明确的风险因素,焦虑障碍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发现和管理,从而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但是,焦虑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及预后的机制仍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突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