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悲痛也是病,得治

2014-11-25 09:36 来源:丁香园 作者:幸福的味道
字体大小
- | +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相比,CBT联合暴露疗法可显著减少达到延长悲痛障碍(PGD)标准的患者数量,以及改善患者的症状;其中暴露疗法是指让患者重新体验所爱的人死亡的过程。

研究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Richard A. Bryant博士说,“我认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信息是我们确实需要进行这种情绪的干预治疗。这对患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但无一例外地,那些进行了这种治疗的患者说他们很高兴他们做到了。”

“因为治疗很明显地改善了患者对于悲痛过程的承受能力,对他们的许多观念进行了重塑,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关系和未来生活的新目标。这些都能转化为患者表现出更好的功能状态的定量反应方面。”该研究在线发表于2014年10月22日的JAMA Psychiatry杂志中。

在该研究中,80例PGD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接受CBT/暴露疗法(n=41)或仅接受CBT治疗(n=39)。两组患者均完成每周2小时的小组CBT治疗课程,共10次;除此之外,患者接受4次单独的暴露疗法或者讨论他们自己喜欢的话题。

除了采用复杂悲痛评估问卷之外,还对患者的抑郁,认知和总体功能进行了评估。在6个月的随访后发现,与单独CBT治疗相比,CBT/暴露疗法联合治疗显著改善抑郁症状,负面评价以及功能损害。此外,CBT/暴露疗法组符合PGD诊断的患者数量比CBT单独组少,分别为14.8%和37.9%。然而CBT/暴露疗法对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没有影响。

研究者总结道,“这项研究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当全面地获取与死亡记忆相关的情绪以及丧亲的后遗症时,PGD患者能够得到最优化的治疗获益。”

创新且有益的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M. Katherine Shear博士对此研究评论认为是“创新且有益的”。他说,“我认为最有益的两点是:第一是当应用治疗时,人们通常会问该治疗是否可以在一群人中应用,我认为该研究的回答是正面的;第二是随机化。我认为这两点是十分有新意的。”

该研究很好地补充了另一项由Shear博士及其同事进行的研究。那项研究入组了151例年龄较大的复杂悲痛障碍的患者,接受16次复杂悲痛治疗的患者在5个月后的应答率是接受16次人际心理治疗患者的2倍。

与抑郁症不同

不过这两项研究都强调PGD是一个单独的疾病,与抑郁症不同。Bryant博士说,“过去已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大约7%-10%的丧亲者会出现所谓的延长悲痛障碍。该病为何重要是因为其与许多精神,身体和社会问题相关,包括自杀,健康行为不良,合并症以及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疾病等。”

Bryant博士强调说既往已有的用于PGD治疗方法不够,“简单的咨询并不能解决问题,大量的证据显示其对于持续悲痛反应来说大部分是无效的。我们需要开始想办法治疗PGD,因为许多患者被当作抑郁症而给予了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也被包括在对该疾病的定义中。

不在DSM-5范围内

然而,Shear博士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目前正在参与一项在美国进行的大型的四个中心研究,旨在评估抗抑郁药物治疗对PGD患者的疗效。他说,“我们猜测抗抑郁药物治疗可能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帮助。我们的工作能得到资助的原因也是目前的数据尚不明确抗抑郁治疗药物是否有效。”

但是,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在处理PGD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简单地将其识别出来。Bryant博士说,“我是DSM-5标准制定委员会成员之一,我曾尝试将PGD作为一个新的诊断提出来,但该提议没有获批。”这或许部分原因是由于对于将悲痛作为一个精神疾病尚缺乏广泛的接受度。

Bryant博士强调说,“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不同时期经历悲痛,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并且也有人们需要遵守的文化和宗教习俗。但我的论据是有一小部分人群会因此而出现持续性显著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问题。考虑到既往不同文化人群中研究的证据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群,如果忽略这些问题是不道德的。”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刘卓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