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发生与青壮年,临床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大多数患者对疾病缺乏自知力,且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
全国残疾人流调数据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约占精神残疾人数的70%,是导致精神残疾的最主要疾病,且多数分裂症患者表现慢性,复发性病程,需要多数住院接受治疗。
尽管抗精神病药可以降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危险,但对于有效的住院治疗的患者,出院后继续维持治疗,依然有30-40%的患者会在出院一年内复发,如果没有维持治疗,大约有60-70%的患者会在1年之内复发,大约有90%的患者会在2年之内复发。
一些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造成精神分裂症疾病负担高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预防复发是目前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长效抗精神病针剂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APA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指南中推荐长效制剂作为复发或依从性差患者的首选。
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与常规口服抗精神药物(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利培酮等)相比,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对于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优于口服用药。
自然观察性研究以及大样本的镜像研究,不需要增加医疗、患者以及家属格外的监督负担,更接近于目前的临床实践,更能代表真实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依然也一致,长效抗精神病针剂优于口服药物。
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常用于解决患者依从性差和预防复发的问题,并能减少精神谱系障碍的复发,但是第一代和第二代长效抗精神病针剂的相对有效性却未被评估过,引起精神分裂症复发主要原因有药物依从性差、药物滥用以及社会应激事件,依从性好的定义为服药量达医嘱量的80%以上。
长效针剂能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从而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其优点在于半衰期长,减轻每日服药的负担,使持续治疗更简单;注射方式使医生和监护者容易发现患者漏注药物;给药时间间隔长,可以减少患者的病耻感。
从这些方面,整体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还有更好的疗效,可靠的递药系统,更好的安全性,更稳定的血药浓度,适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期治疗。
针对这种情况,来自美国纽约精神病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学院的T.Scott Stroup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第一代长效抗精神病针剂氟哌啶醇癸酸酯和第二代的帕利哌酮棕榈酸酯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4年5月21日的《JAMA》杂志上。
研究结论为使用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和氟哌啶醇癸酸酯治疗,两者在疗效失败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副反应方面,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容易发生高催乳素血症和体重增加,氟哌啶醇癸酸酯容易发生静坐不能。
该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临床试验,纳入的对象来源于在22个美国临床研究地点,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纳入311名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情感障碍成年患者,都被临床评估存在复发风险,且对长效抗精神病针剂能获益。
研究的干预措施为,患者被随机接受肌注每月25-200 mg的氟哌啶醇癸酸酯或39-234mg的帕利哌酮棕榈酸酯,一直持续到24个月。
研究的主要结局和评价指标为,疗效失败,被定义为,患者需要住院接受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紧急控制病情、患者门诊频率显著增加、开始长效抗精神病针剂治疗后,8周内精神科临床医生认为患者不能停掉口服抗精神病药,精神科临床医生认为应当停掉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因为其不能带来足够的获益。研究的次要指标为治疗过程中的副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氟哌啶醇癸酸酯和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在疗效失败率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帕利哌酮棕榈酸酯组,受试者为疗效失败的人数为49人(33.8%);在氟哌啶醇癸酸酯组,这一人数为47人(32.4%)。在帕利哌酮棕榈酸酯组,患者的体重增加;但在氟哌啶醇癸酸酯组,患者的体重减轻。
在6个月后,对于接受帕利哌酮棕榈酸酯治疗的患者,体重平均增加2.17kg; 氟哌啶醇癸酸酯组的体重依然减少。此外,接受帕利哌酮棕榈酸酯治疗的患者血清催乳素显著高出平均水平(男性:34.56 µg/L vs 15.41 µg/L,P <.001;女性:75.19 vs 26.84,P<.001),但接受氟哌啶醇癸酸酯组治疗的患者,发生静坐不能的可能性更高。
对于患有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情感障碍的成年患者,使用长效抗精神病针剂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和氟哌啶醇癸酸酯治疗,两者在疗效失败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副反应方面,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容易发生高催乳素血症和体重增加,氟哌啶醇癸酸酯容易发生静坐不能。然而,不能排除帕利哌酮棕榈酸酯在临床工作中可能具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