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苏达饥饿试验的启示:阿片类药物与相关精神心理问题(上)

2020-04-24 14: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肖春风
字体大小
- | +

阿片类药物作为一种经典的镇痛药物,具有致瘾作用和精神心理问题诱发作用,关于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一直是研究热点。来自耶鲁大学精神医学系的 Bammersbach 博士在 2020 年 1 月发表于 Biological Psychiatry 的一篇文章中,以明尼苏达饥饿试验为引对阿片类药物的临床应用要点进行了论述,以下是文章主要内容。

1944 年明尼苏达饥饿试验第一次对饥饿人群的心理生理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36 名健康受试来到明尼苏达大学的足球场,在接下来的 6 个月,他们的平均体重减轻了 25% 左右。研究发现,受试在体重不断减轻的同时,伴随出现了一些异常生理变化,比如基础代谢率和心率的降低。此外,受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表现为贪食、性欲减退、社交兴趣缺乏,易激惹、抑郁和冲动等,其中一名受试甚至用斧头砍掉了自己的三个手指。

以上情节可能已经足以令人震惊不已,但接下来的更是令人瞠目结舌。试验虽然结束,但不代表试验对受试的影响已经消失,试验的残留影响仍然在每一个受试身上继续体现出来。贪食,寻找食物的强迫性行为仍然存在。甚至于数年后,在食物并不缺乏的情况下,许多受试仍未从无尽的饥饿感中解脱出来。一位受试如是表述自己的感受:「无法通过填饱肚子来满足对食物的渴望。」另一位受试则将自己的感觉描述成「需要不断填满一年的空洞。」

明尼苏达饥饿试验的核心是对人类身体平衡的探索——即我们的身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压力性需求?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这场试验的意义尤为重大。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政府正考虑如何更好地应对欧洲出现的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时至今日,这场试验为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人体生理学的认识仍然有着重要意义。人体可以经由体温、体液、pH 值以及电解质等进行自我调节,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上述指标可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适应外界环境的刺激,而在去除外界刺激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明尼苏达饥饿试验的结果却与上述理论有出入之处,所带来的的问题十分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次阿片类药物流行出现在美国内战之后,数千名士兵肢体残缺、伤口溃烂、十分痛苦,阿片类药物自然成为当时最好的药物选择。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医生们发现为了达到相同治疗效果,阿片类药物的剂量常常需要不断加大(药物耐受性)。更为矛盾的是,一些士兵的痛苦实际上在不断加重。这一问题的首位提出者是一位英国医生(Sir Thomas Clifford Albutt),「吗啡是否会加重痛苦?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病人对吗啡的依赖只会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之所以发生这种奇怪现象,实际上是因为阿片类药物所致的痛觉过敏。

一种物质究竟是如何在减轻疼痛的同时又加重疼痛?受当时的试验条件所限,Albutt 博士及其同事的研究仅仅限于行为学层面,无法做到在神经分子学层面对该现象做以解释。随着试验条件的不断进步,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们终于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机制。目前认为,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慢性阿片类药物暴露将会降低痛觉阈值,从而使个体对疼痛的刺激更为敏感。神经影像学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机体对疼痛将从主导感觉的脑区转移到情感和认知的脑区。由此,个体对疼痛的夸大和错误关注以及无助感将会导致更具灾难性的疼痛感。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