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比利时的 Vlaeyen 等研究者对疼痛产生的行为和慢性疼痛的治疗进行了更深入的汇报和探讨,于 2020 年发表在了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小编将分四篇文章帮大家提炼该文献的重点,本文为第二篇。
痛觉适应和痛觉过敏
重复的疼痛刺激一般会造成两种结果,一种是痛觉感受逐渐减轻,意味着痛觉适应,如果增强,则意味痛觉过敏。出现痛觉适应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该刺激并没有提供重要信息,出现痛觉过敏我们则认为该刺激可能威胁到机体甚至生命。
然而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有害的刺激都会演变为痛觉过敏,痛觉适应经常发生在轻微疼痛的情况下,最近一项行为学研究表示,痛觉适应可能是由于人将特定疼痛识别为错误警报,而这种错误识别则有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巴甫洛夫学说
在问题出现之前预测它,这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最古老的心理学实验之一。这里引申出两个概念,疼痛相关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和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CS 中外界刺激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内在刺激包括脏器感觉和嗅觉,还有本体感觉和运动觉,其它引起生物学显著反应的刺激则属于 US 范畴。不少科学家对 CS 和 US 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其中发现灌输「条件性」恐惧作为一种心理生理学机制参与其中。
刺激泛化
谨言慎行不吃亏,轻率莽撞必后悔。
刺激泛化是什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像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时候,你一听这人刚从武汉旅游回来,就「刷」地退出一米远。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之前没有经历过的举动时会感到恐惧,即使它不会带来疼痛。
Bennett 等研究者曾做过一个实验,一组的试验方法是没有意义的词汇+经皮电刺激(疼痛 US),另一组是没有意义的词汇+非疼痛 US,然后观察受试者手臂的移动。结果发现手臂移动与疼痛或非疼痛 US 无关,也就是说疼痛相关恐惧与象征性的疼痛 US 有关,而与真实的疼痛 US 无关。
控制和预防损害
早在上世纪 60 年代,就有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慢性疼痛的发展是疼痛行为(如哭泣、无力、呻吟和用药等)强化相倚的结果,也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些人对于疼痛反应在语言上和大脑皮质的反馈上消退更慢,使得疼痛问题持续,治愈则渐行渐远。
另外还有回避行为,也就是恐惧-回避模型,很多人会使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来告诫别人,而研究证明,这些接受过语言指导的人会更倾向于将疼痛回避策略作为他们的第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