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一大风险因素,在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中经常出现,且具有一定危险性,而在治疗上又存在很大挑战。
在进行抗抑郁药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病情转归不同,我们对患者是否产生自杀意念知之甚少。然而目前针对这类症状转归轨迹的研究并不多,已有几项针对使用抗抑郁药时抑郁症状学的轨迹研究,却没有研究自杀意念相关轨迹的研究。
只有一项着针对服用文拉法辛的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抗抑郁药治疗前 16 周自杀意念较高且持续,那么在年轻抑郁症患者中又会如何呢?
来自哥本哈根的 Madsen 博士等研究者发起了一项研究,他们调查了 811 名,平均年龄 42.5 岁的 MDD 患者,使用选择性 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艾司西酞普兰或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去甲替林治疗 12 周内的自杀意念轨迹,并探究了各类基础值的差异与该轨迹的关联。研究结果于 2019 年 7/8 月发表在 J Clin Psychiatry。
研究数据来自于 GENDEP,一项 2004-2007 年的欧洲多中心开放随机临床试验,其中 468 名被随机分在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去甲替林组,剩下 343 人因对这两种药物存在用药禁忌,非随机使用其它药物。自杀意念根据蒙哥马利-艾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17 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贝壳抑郁自评量表诊断。并使用 Mplus Editor 制作生长混合模型(GMM)。
研究者将结果按自杀意念的持续性分为 5 组低持续性组(53.7%)、高持续性组(9.8%)、波动组(5.2%)、慢反应-复发组(4.8%)和快反应组(26.5%)。12 周的检测显示,只有低持续性组几乎没有自杀意念;高持续性组在这 12 周中存在高度自杀意念;波动组自杀意念波动;而慢反应-复发组自杀意念起初维持低值,而 12 周后大幅度增高;快反应组自杀意念基础值较高,与高持续性组相近,几周内明显下降。
此外,自杀尝试史、严重情绪症状与严重自杀意念轨迹有关,相反,与配偶一起居住可以使自杀意念降低。
这项研究表明,即便采用抗抑郁药治疗,5 名 MDD 患者中会有 1 名呈高持续性或波动性自杀意念。自杀意念的持续时间,以及更多针对性的治疗还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