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范围内,抑郁症影响了近 3.22 亿人的健康,已成为目前导致残疾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重度抑郁症,药物与心理干预是最主流的治疗方法。第二代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文法拉辛以及米氮平等,是目前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一线药物。
但目前,诊疗指南对于 SSRIs 最优剂量的推荐意见存在争议:英国国家健康与护理卓越研究所诊疗指南认为 SSRIs 在治疗浓度范围内,并没有剂量依存性;而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的官方指南则认为应将治疗剂量调整至最大耐受剂量。而相关循证医学研究,不仅及其稀少、结论非常不一致,也没有考虑到疗效、患者耐受性及用药依从性之间的平衡。
为了更好的指导医生临床决策,以期为未来相关诊疗指南的修缮提供科学依据,来自京都医科大学的 Toshi 教授与英国牛津大学精神病系 Andrea 教授合作,发表了一则基于二代抗抑郁药物剂量-反应关系的 meta 分析,成果发表于 Lancet Psychiatry 杂志上。
研究手段与方法:兼顾疗效与患者实际耐受性
研究者不仅纳入了已经发表的基于抗抑郁药物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也通过多中心协作的方式,联系到了多家医学中心,获得了部分未发表的数据,极大的扩充了研究的样本量。研究者侧重于新一代的 SSRIs,包括五种 SSRIs(西酞普兰、依他普仑、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文拉法辛以及米氮平。疗效通过经过各类药物治疗 4~12 周后,抑郁症状评分改善来判断;通过因为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的人数,来反映药物治疗的可耐受性;通过不同原因导致的退出研究率,来间接反应药物的依从性。
此外,由于不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参数存在一定差异,该团队通过寻找各类药物在 WHO 官方数据库上的推荐剂量信息,统一转化为以每日摄入氟西汀的平均维持剂量作为等效剂量,来比较不同药物在抗抑郁疗效、耐受性及依从性方面的差异。
低推荐剂量足以达到疗效和依从性间的平衡
研究共纳入了 77 则 RCT 研究,总计 19364 名研究对象。对于服用五种 SSRIs 的受试者,相比安慰剂组,在疗效方面,剂量-反应曲线呈现「抛物线」型的分布,首先疗效随着 SSRIs 用药剂量的逐渐增大而提高,在等效剂量达到 40 mg 后,随着剂量浓度的增大(增大至药物说明书上的高浓度范围时),疗效竟缓慢的下滑;随着剂量的增加,因不良反应而导致的退出率增高迅速,这提示高浓度的药物会极大的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药物干预的耐受性;而在依从性方面,虽然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依从性也在下降,但下降幅度相比耐受性没有那么大。
其他药物如文拉法辛以及米氮平也表现出了类似趋势。研究者还进行了严格的敏感性分析,发现结果变化不大,提示研究是较为可靠的。
对于当前经常使用的二代抗抑郁药物,在许可剂量(licensed dose)低浓度剂量范围,就可以实现疗效、耐受性以及依从性的平衡,过高的浓度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而影响诊疗依从性。这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相信随着类似研究的不断增加,未来的相关诊疗指南也能达成共识,更好的指导抑郁症的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