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关

2018-08-30 09:1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肖春风
字体大小
- | +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D)目前已是全世界前十大主要致残疾病,所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十分沉重。现阶段医学界对 BD 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仍不清楚,一些关于脑器质性病变、神经可塑性障碍以及生物钟学等相关因素方面的研究仍在不断开展。现有学说认为以上几点因素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共同参与了 BD 的发展演变过程,病理生理学异常作为重要的基因和环境因素包括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炎症反应、神经递质传递、神经营养素和钙信号通路的缺陷等。

肠道微生物菌落的生长特点和分布特征是目前 BD 相关研究围绕的热点之一。BD 情感障碍相关症状反复发作与持续减退的认知功能明显相关,有大量研究认为肠道微生物活动主导的脑肠轴活动异常是 BD 病情持续恶化的一大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压力不仅可对肠道微生物的构成产生影响,而且可以影响肠道微生物间的信号传递,而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对个体压力反应产生影响。

尚有研究提示,肠道微生物可以导致个体异常行为的发生并可影响免疫激发过程,患者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的出现也与微生物有关。肠道微生物菌落活动情况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及 5-HT 和γ-氨基丁酸(GABA)能信号通路。截至目前,精神病学领域关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仍停留在动物试验层面,在人群中的研究亟待开展。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系的学者 Painold 做了一项横向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8 年 7 月的 Bipolar Disorders 中。

研究纳入 32 名 BD 患者和 10 名健康人对照,采集受试排便,使用 16SrRNA 基因序列分析技术检测肠道菌群。实验室参数包括炎症标记物、血脂、犬尿氨酸(KYN)、氧化应激和人体测量等指标。于早 8:00 至早 9:00 收集受试血样进行实验室检查,使用 QIIME 以及包含线性判别分析的类群差异丰度分析技术(LEfSe)对微生物菌群及其与各项临床测量指标的关联进行处理分析。

研究发现,肠道菌群 alpha 多样性与 BD 病程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关联(R = 0.408,P = 0.021),肠道菌群的不同将导致 BD 患者炎症水平、血脂、色氨酸(TRP)、抑郁症状、氧化应激、人体测量和代谢水平的差异。LEfSe 分析发现,相较于对照组受试,试验组受试放线菌门(LDA = 4.82,P = 0.007)和柯林斯菌(LDA = 4.75,P = 0.010)数量更多,而瘤胃菌科(LDA = 4.59,P = 0.018)和普拉梭菌(LDA = 4.09,P = 0.039)数量则在健康人群中更占优势。

研究提示,导致 BD 发生发展的驱使因子不仅仅局限在脑内,在脑外,如在胃肠道,仍可以找到与 BD 相关的病因或危险因素。研究所发现的 BD 组受试与对照组受试肠道菌群的不同构成和异常分布为未来 BD 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