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 与童年逆境有何关联?

2018-01-24 02: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肖春风
字体大小
- | +

近年来,随着各国对自杀预防工作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国家的流调研究已观察到总体自杀发生率的大幅下降,但青少年群体的自杀事件发生率仍居高不下。自杀作为15岁至29岁年龄段人群的主要致死因素之一,在美国,发生在青年人群的自杀相关事件数量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诱发自杀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的靶定对公共卫生干预策略的确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些研究发现,童年逆境(childhood adversities,CAs)常可导致青少年期自杀事件的发生。这类最终可引发自杀的CAs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异、亲属去世、亲属存在物质滥用和犯罪情况、家境贫寒、居住地频繁迁移和父母有精神疾病史。

青少年在CAs暴露后常发生一系列异常甚至反社会行为以求得情感发泄,在多种可能出现的旨在发泄情感的不良行为中,以青少年期犯罪行为最为常见。在不同类型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中,出现童年期攻击和冲动行为常预示青少年期的尝试性自杀行为,CAs暴露的青少年常于早期即出现违法行为,这些特征性行为活动都提示,早期CAs暴露或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指示性线索。

近期开展的数项研究结果发现,出现违法行为甚至是恶性暴力侵犯事件的青少年大多都有CAs暴露史。多项研究已经证实,青少年犯罪行为与后期自杀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在有恶性暴力冲突事件参与行为的青少年中,其后期出现自杀行为的几率更高。一些研究提出,青少年犯罪行为或是早期CAs暴露和后期自杀行为的关键性连接线索。

为了验证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与早期CAs暴露以及后期自杀行为的相关性,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公共卫生系的Emma博士做了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2017年12月的JAMA Psychiatry中。

研究共纳入476103名出生于1984年至1988年间的瑞典籍被试,被试年龄达20岁时即进行随访,于2013年12月31日时停止随访。纳入被试要求至少有过下列任一种CAs事件暴露:父母离异、亲属去世、亲属存在物质滥用和犯罪情况、家境贫寒、居住地频繁迁移、父母有精神疾病史、本人系公共援助或儿童福利干预受益者。研究对于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为被试于15至19岁期间因暴力犯罪受到正式控告。数据分析工作自1984年1月1日开始,结束于2013年12月31日。

476103名被试中,女性231699人,占比48.7%。研究结果发现,有CAs暴露史的被试因犯罪遭到控告的比例要远远大于无CAs暴露史的被试。自杀风险在受到控告的被试群和未受到控告的患者群中的分布分别为:IRR=2.1(95%CI,[1.5,3.9]);IRR=8.5(95CI;[4.6,15.7])。分析证实,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早期CAs暴露和后期自杀行为的中介因素。

该研究提示,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不仅是早期CAs暴露的短期结局,也是后期自杀行为发生的预示性线索。医师们应当注意:当观察到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出现时,应十分警惕患者后期自杀行为的发生。对于所谓“问题青年”,我们应该注意了解其CAs暴露史,给予其充分的人文关怀,消除其自杀企图,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着力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Turecki G, Brent D A.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ur.[J]. Lancet, 2015, 387(10024):1227-1239.
2. Cash S J, Bridge J A. Epidemiology of youth suicide and suicidal behavior[J]. Current Opinion in Pediatrics, 2009, 21(5):613.
3. Wasserman D, Cheng Q, Jiang G X. Global suicide rates among young people aged 15-19[J]. World Psychiatr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5, 4(2):114-20.
4. Björkenstam C, Kosidou K, Björkenstam E.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risk of suicide: cohort study of 548 721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Sweden[J]. Bmj, 2017, 357:j1334.
5. Brent D A, Melhem N M, Oquendo M, et al. Familial pathways to early-onset suicide attempt: a 5.6-year prospective study[J]. Jama Psychiatry, 2015, 72(2):160.
6. Agerbo E, Nordentoft M, Mortensen P B. Familial, psychiatric, and socioeconomic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young peopl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 Bmj, 2002, 325(7355):74.
7. Brent D A, Bridge J, Johnson B A, et al. Suicidal behavior runs in families. A controlled family study of adolescent suicide victims.[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1996, 53(12):1145.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