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乏药物、心理等有效治疗手段,认知行为治疗(CBT)是其中最佳的心理治疗之一。以往荟萃分析显示,单一疗法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至少是等效的;而对于重抑郁人群的心理与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则不甚清楚。
鉴于随机临床试验(RCT)和传统荟萃分析在研究治疗转归的调节因素方面有很大局限性,而且国际指南当前推荐药物治疗重度抑郁症。
对此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 Weitz 等多国学者进行了一项个体病例数据的荟萃分析(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IPDMA)以评价心理与药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有效性,并分析基线抑郁严重程度能否作为 CBT 与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DM)治疗转归的调节因素,发表于 2015 年 9 月 23 日 JAMA psychiatry。
个体病例数据的荟萃分析是精神卫生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已成功用于评价药物的急性和预防性治疗效果。传统荟萃分析可在汇总证据中发挥作用,但其检测转归的调节因素能力有限。
这些荟萃分析可能使用整体研究样本治疗前抑郁评分均值作为严重程度指标,但许多研究即使样本包含重度抑郁症病人,其基线抑郁评分均值只属于中等程度,因而限制了针对重症患者的检测能力。而 IPDMA 对 RCT 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大样本容量也提供了更高的检验效能以准确检测治疗转归的调节因素。
作者首先对成人抑郁症心理治疗的 RCT 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经过筛选获取了 1613 篇可能纳入的全文文献。根据入排标准纳入符合 DSM-II、DSM-III、DSM-IV 的抑郁障碍(抑郁症或恶劣心境)诊断标准的病人数据;并排除以预防复发或维持治疗为目标、或纳入小于 18 岁人群及住院病人的研究,以减少研究异质性。
结果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 24 项试验,其中 16 项(67%)研究获得各作者提供的主要数据,共计 1700 例门诊病人(794 例接受 CBT 治疗,906 例接受 ADM 治疗)。
作者将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17)和贝克抑郁量表(BDI)作为主要评价工具,使用多重填补法和随机缺失假设处理缺失数据,并运用针对研究水平差异性的混合效应模型检测基线抑郁严重程度能否作为治疗转归的调节因素。
而后,作者对提供数据与未提供数据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以检测两者差异性。以效应值为因变量,病人与研究特征作为协变量,并使用 Duval 和 Tweedie 的剪补法与 Egger 的截距测试检测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结果表明,入选的 24 项研究 CBT 和 ADM 治疗后标准化抑郁症评分的差异小且异质性低;效应值无显著性差异(P = 0.54),也没有发表偏倚。
在 IPDMA 阶段,作者以基线期 HAM-D 和 BDI 得分评估基线抑郁严重程度,并以病人水平使用复杂协变量模型的单步 IPDMA 分析抑郁严重程度治疗转归的效果;在研究水平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集中控制未观察到的研究间异质性。另外,作者以反应(后测试 HAM-D 评分减少 50%)和缓解(后测试 HAM-D 评分 7 分及以下)为指标使用上述模型检测临床相关指标。
结果显示,研究样本总体基线评分均值为 HAM-D 19.18 分、BDI 30.86 分,表 1 显示了由基线抑郁严重程度分类的治疗后均值。HAM-D 评分显示 ADM 比 CBT 有显著性效果优势,但 BDI 未表现出显著性趋势,但 ADM 和 CBT 的临床相关反应(比值比 OR = 1.24;P = 0.12)与缓解(OR = 1.18;P = 0.22)结果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总体看来,63% 的 ADM 治疗病人与 58% 的 CBT 治疗病人对治疗有反应,51% 的 ADM 治疗病人与 47% 的 CBT 治疗病人获得缓解。
但检测基线抑郁严重程度能否作为治疗之间的调节因素时,包含模型交互作用的检测显示治疗效果(ADM 与 CBT 比较)作为严重程度的功能并无差异(交互作用β= 0.00;P = 0.96),在检测临床相关反应(OR = 0.99;P = 0.77)与缓解(OR = 1.00;P = 0.93)方面也获得相似结果。对 BDI 的深入分析显示,检测基线抑郁严重程度与治疗组的交互作用可获得有可比性的非显著性结果(表 2)。
显然,根据 IPDMA 的结果无法提供基线抑郁严重程度可调节治疗转归效果的证据,即重度抑郁病人并不会比严重度较低者更需要药物治疗以改善病情。HAM-D 评分显示 ADM 比 CBT 有显著性效果优势而无任何交互作用的证据,这为探讨重度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
作者指出,虽然指南建议重度抑郁症病人进行药物治疗,但本次分析未发现 ADM 与 CBT 存在受基线抑郁严重程度调节差异的证据,而且单纯重度病例样本的鲁棒性分析也未显示 CBT 与 ADM 存在治疗反应差异。因而作者认为 CBT 可能是这些重度病例的一线有效治疗。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本次荟萃分析存在的一些局限。首先就是两种评价工具 BDI 与 HAM-D 存在的缺陷:前者强调抑郁症的认知层面,可能由于自我报告而易于偏倚;后者则注重焦虑和躯体症状,并有一定的心理测量学缺陷。另外,本次纳入的研究有 8 项未取得数据,即研究仍欠缺一定代表性,且各研究质量不尽相同。
根据纳入标准,本次分析未包含住院病人数据,所得证据也就难以外推至有自杀倾向或精神疾病的重度抑郁症病人;而且这些发现可能也无法归纳到其他心理治疗或研究中未使用的 ADM。究竟这一分析结论能否在所有初始抑郁严重程度中运用仍是未知数,需要更多研究检测人口统计学特征与临床特征调节 CBT 和 ADM 治疗转归的差异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