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临床上已经观察到听力受损的个体患精神障碍的风险会增加,社会挫败假说给出了解释—长期遭受社会排斥的经历会导致个体多巴胺系统的基线活性和/或敏化增强,从而使这些个体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
为验证这一假说,Gevonden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2014年10份的《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上。Gevonden博士试图探讨与正常青壮年相比,患有严重听力障碍(SHI)并且遭受社会挫败的青壮年是否会在右苯丙胺作用下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是否会对该物质表现出更强的主观反应。
以及探讨多巴胺的释放是否与患者自诉的社会排斥及右苯丙胺诱发的精神障碍有关。该研究对象包括19名严重听力障碍患者和19名吸烟史,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研究人员对这些研究对象以碘123标记的碘苯甲酰胺作为示踪剂,分别在安非他明激发前后对其进行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该实验暴露条件为静脉注射右苯丙胺硫酸盐(0.3毫克/千克)。实验观测数据为基线D2/3受体结合和内源性多巴胺释放量。
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严重听力障碍患者表现出更多的社会挫败感和孤独感,但两对照组的精神病性症状基线水平并无差异,两组间的基线D2/3受体结合也无明显差异。
然而,将年龄和吸烟作为协变量进行多变量协方差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严重听力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其安非他明诱导的纹状体多巴胺释放明显增多。
对两对照组进行苯丙胺给药后,严重听力障碍患者比健康对照者对药物的反应更大,但其精神病症状没有明显增加。同样,社会排斥和精神病性症状的增加均与多巴胺的释放无关。Gevonden博士的研究初步证明了存在社会排斥的听力受损患者的多巴胺存在敏化。
Gevonden博士认为,如果在今后对其他存在社会排斥群体的研究中验证这一实验结果,那么这一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精神疾病的潜在机制,从而对其做出合理的预防。
丁香园精神频道已开通微信订阅号 关注即可获得 5 个丁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