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欺凌的儿童,究竟最需要怎样的帮助?

2018-01-31 00: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邱雨佳
字体大小
- | +

童年遭受欺凌是指童年时有成为其他儿童敌对行为攻击对象的经历,包括物理攻击和言语攻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三分之一的儿童在童年时曾遭受同伴的欺凌。

早年受欺凌的经历会给儿童打上深深的烙印,并影响其未来的精神健康。然而,欺凌对精神健康的直接影响程度依然是未知的。

在过去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往往忽视了基因混杂带来的影响。而基因因素造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遭受欺凌的原因。比如,先前有精神障碍、人格异常或认知障碍的儿童更易遭受同龄人的欺凌。与此同时,同样的基因缺陷也可能导致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精神障碍。因此,忽视了基因-环境相关性的研究并不能准确反映出欺凌对儿童心理造成的直接因果作用。

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 Timothy.S 等人就童年遭受欺凌对精神健康的短期与长期影响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队列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 2017 年 11 月的 JAMA Psychiatry 杂志上。

该研究为了降低环境和基因造成的混杂,选用了生长环境一致的双胞胎作为研究样本,从各种形式的欺凌进行多维度测量,包括物理、言语、社交、财产侵犯等维度。并从多尺度评估了精神健康状况,其结果涉及焦虑、抑郁、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品行问题和类精神病症状(含幻觉、偏执妄想、夸大妄想、认知障碍、快感缺失和阴性症状等)。

研究样本包含了 11108 位双生儿童(其中女性 5894 名,男性 5214 名),首次评估时平均年龄为 11.3 岁,末次评估时年龄为 16.3 岁。受试者在 11 和 14 岁时分别填写多维同龄人受害者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er-Victimization Scale),量表包含四个方面内容:

·物理欺凌-如 「踢我」

·言语欺凌-如「直呼我大名」

·社交虐待-如「让我的朋友们不理我」

·财产侵犯-如「试图打坏我的东西」

精神健康状况则分别在 11 岁及 16 岁时进行评估,因而能够得到受欺凌当下、受欺凌 2 年后、受欺凌 5 年后的精神状况改变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欺凌在当下会造成焦虑、抑郁、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和品行问题。其中,物理欺凌和社交虐待能对被害人产生更明显的影响。然而欺凌对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会随时间降低,欺凌产生的焦虑(β= 0.27; 95%Cl,0.22-0.33)的能够持续 2 年(β= 0.12; 95%Cl,0.04-0.20),但并不能持续五年及以上。而欺凌直接造成的偏执妄想和认知障碍则能持续 5 年。而通过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间结果的对比,证实了至少在部分情况下,受欺凌后产生的精神障碍更多由先天因素所导致,而不是完全由欺凌直接造成的影响。

精神状况会随时间改善这一点提示了受欺凌儿童有一定的顺应性。因此在保护儿童免受欺凌的一级预防以外,也需进行二级预防,帮助受欺凌的儿童走出阴影,并协助受欺凌的儿童寻找原因,降低先天存在的易感因素造成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欺凌的干预并不仅仅只是阻止干预这么简单,需要去发现潜在易感因素,提升儿童长期的精神健康状况。

该研究对临床最大的启示恰恰是众所周知的:有些儿童与众不同,需要更多的帮助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潜能。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郑涵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