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表现为从早期开始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且常做一些刻板行为,包括重复性、限制性动作,世界范围内人群发病率大约为 1%。目前,DSM5 将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雷特综合征和儿童瓦解性障碍等都归入了孤独症谱系障碍(ASD)。
作为精神疾病的一种,孤独症的发病机制也知之甚少,尚无特效药物,现有药物治疗只能缓解共患疾病,不能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等,而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会功能起到干预作用的行为疗法,其效果也不十分理想,且比较昂贵,对一般的家庭是极大的经济负担。甚至,有新闻报道父亲因贫困,难以负担孤独症儿子的治疗,又难以忍受他的痛苦,亲手扼死了亲生孩子。
孤独症研究的窘迫
从第一次描述孤独症到现在,已经历了 70 多个春秋,近 20 多年来,来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对于孤独症的研究呈现出指数增长,虽大大缩短了孤独症的研究进程,但有创造性突破的研究并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受限于当前用于脑研究的工具,也有可能是孤独症的高度异质性,还有可能是难以做出动物模型。
啮齿类动物模型可以担当大任吗?
随着孤独症相关基因的发现,研究者试图通过动物模型来洞悉孤独症的秘密,并以此获得潜在的治疗方法。小鼠因为遗传操作容易, 成为了主要研究对象。
但是小鼠作为啮齿类动物,认知行为与灵长类动物不可同日而语。灵长类动物与人类更接近,具有更多高级认知行为,但是由于遗传学操作困难且周期长、饲养成本高,在之前的孤独症研究中没有相关报道。
Made in China:建立首个灵长类动物模型
寄予厚望的转基因猴
1 月 26 日凌晨,国际顶尖杂志 Nature 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仇子龙、孙强团队合作建立的世界上首个孤独症非人灵长类模型,为孤独症研究打开了新天地。研究者使用慢病毒做载体,在食蟹猴脑中条件过表达人源 MeCP2,并证实 MeCP2 转基因猴的孤独症可以遗传给下一代,使第二代同样表现出与其他个体互动减少的孤独症特征行为。
研究者选择了 MeCP2 这个最早被发现与孤独症相关的基因进行研究。MeCP2 的作用可谓不可或缺,但却又过犹不及。MeCP2 的缺失会造成具有孤独症特征的雷特综合征,而它的倍增也会造成孤独症行为。
孤独症灵长类动物模型的表现
转基因猴子
互动方面:小鼠 MeCP2 倍增模型行为很难鉴别,而食蟹猴模型十分令人满意:转基因猴与共同饲养的正常同伴互动较其正常同伴间互动量显著减少;成对互动时,转基因猴间互动显著少于正常猴。
刻板运动行为方面:转基因猴也表现出了刻板运动行为,沿同一方向反复运动(连续大于 3 次)的运动量显著高于正常猴。但是这种改变不是由于一些孤独症患者中表现的多动,因为总运动量两者之间没有差异。
焦虑方面:为了研究转基因猴的焦虑倾向,研究者用人类的注视作为压力源,记录施压时猴子发出的不同声音。两者总发声无明显差别,但是转基因猴表达紧张的呼噜声显著增加,提示其焦虑水平较高。
认知方面:研究者也使用了威斯康星一般测试装置(WGTA)对转基因猴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评估包括黑白盒测试、Hamilton 找寻测试和奖赏-形状关联学习测试。
在黑白盒测试和奖赏-形状关联学习测试中,转基因猴与正常猴无显著差异,但是在 Hamilton 找寻测试中,转基因猴学习速度更慢一些,7 只转基因猴中的 3 只有明显的左边偏好,表现出一些认知异常。此外,转基因猴表现出的血脂异常与多病与 MeCP2 倍增综合征患者十分相似。
谁说科研创新不能 Made in China?
我国研究者的开创性研究成功在猴子中再现了人类孤独症的标志性特征,且可传代,部分解决了孤独症人类研究样本少的问题。研究者下一步的计划是对转基因猴进行脑成像研究。
虽然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是不同基因的缺陷造成的,但是 MeCP2 仍然可以给我们带来足够的启示,揭示可能的分子机理与神经环路。相信有一天,星星的孩子能因为这些研究获益,打开他们的世界,理解我们的笑容。
期待 Made in China 占领更多顶级杂志,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