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与内容
WHO数据显示,全球自杀率为14.5/10万左右,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我国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自杀率为6.86/10万。其中,农村自杀率10.01/10万,中小城市是8.37/10万,大城市的自杀率是6.41/10万,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相当于每两分钟就有一人自杀身亡。
研究者指出,自杀已成为一项严峻的公共健康议题,目前缺乏能够安全有效且快速的减少自杀想法的治疗手段,所以针对自杀行为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手段。
在200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准rTMS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治疗部位为左前额叶皮质,持续4-6周,每天治疗一次,且以往一些开放标签研究表明,经rTMS治疗后,快速减少了患者的自杀想法。
尽管大部分存在自杀风险的个体并非为精神病性,但有证据显示,这些个体的前额皮质已不能正常调控情绪、系统的处理问题、对未来的计划。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评估高剂量的rTMS治疗能否安全有效的治疗那些存在自杀想法的住院患者,以及在更短的时间内给予高强度的rTMS治疗,使患者自杀行为的症状得到更快的改善,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
针对这种情况,来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医科大学的Mark S. George医生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高强度rTMS针对预防自杀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发表于2014年5月的《Brain Stimulation》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rTMS预防自杀效应快速起效,且无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
该研究为一项随机、假刺激对照研究,共纳入41名存在自杀风险的个体,实验组为对左前额叶皮质进行高强度rTMS治疗,每日3次,共持续3天,对照组为接受假rTMS刺激治疗(假rTMS刺激与药物治疗中的安慰剂类似,没有治疗作用,只有安慰剂效应。)
研究者共招募了41名成人患者,其平均年龄为42.5岁,男性占85%,白人占71%,之前曾因存在自杀想法被收入军队医院。这些患者被告知自己将接受9次治疗,并被随机分入rTMS治疗组(n=20)及假刺激治疗组(n=21),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
试验组所使用的是8字形实心线圈,强度为120%的运动阈值,在9次治疗中,受试者的左前额叶皮质共受到了54,000次刺激;假刺激治疗组使用的是相似的线圈,但填充了金属以阻断磁场效应的治疗效应,此外,头皮电极为受试者带来了与积极治疗组相匹配的躯体感觉。
TMS有两种主要的线圈,一种是圆形线圈,另一种是8字(或蝶形)线圈,这样设计是为了线圈表面产生大约1.5-2.5T的峰磁场,这个磁场与磁共振扫描仪连续磁场强度相似,为地球磁场的30000-50000倍。
由于磁场是可以叠加的,也就是说磁场中两个独立电流回路附近的每个点是两个独立回路磁场矢量的向量和,所以研究人员试图用多回路提高环形线圈的穿透力和聚焦力,然而只有8字形线圈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因为这种结构的线圈相互交叠,不仅可以产生方向一致的电流,而且两个相邻电流回路的磁场叠加后没有聚集反而更均匀了。
研究主要结局与评价指标为治疗前后SSI得分及主观视觉模拟评分(VAS)所反映出的自杀想法严重度变化。基线时,积极治疗组SSI平均分为21.7,而假刺激治疗组为20.8。次要终点指标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Montgomery-Åsberg抑郁评定量表(MADRS)及哥伦比亚自杀严重度评定量表(C-SSRS)。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受高强度rTMS治疗的实验组在SSI(Beck自杀意念量表)得分更低且下降更快,在治疗的第一天,这种效应更强,SSI得分减少超过50%。此外,两组在治疗相关的副反应方面,无组间差异,在第6个月随访时,没有一名受试者死于自杀
研究发现,对于住院患者,这种高强度治疗的方式是安全可行的,且效果显著。
高强度rTMS预防自杀效应快速起效
由于该研究为美国国防部资助资助的伤害及创伤应激研究(INTRUST)的一部分,所以所有受试者(85%男性,71%白人)还存在PTSD和/或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在研究过程中,因为这些存在自杀风险,不能像以往那样不给予其他治疗手段,所以他们依然继续接受之前的预防自杀的治疗,包括药物及心理咨询。
研究结果表明,经历3天高强度治疗安排研究结束时,所有受试者的保留率为88%,尽管在治疗3天后两组中位SSI得分下降幅度类似,分别为15.6分和15.3分,但积极治疗组即为实验组,在治疗第一天后得分下降更为显著(两组分别为10.7分和6.4分。)
此外,在完成治疗的受试者亚组中,这一差异尤为明显,对于积极治疗组中9名完成试验的受试者中,在接受治疗的第1天后的SSI得分下降达13分,而对照组中5名完成者仅为5.9分(P = .05)。
另外,积极治疗组在9次治疗结束后为自杀想法所困扰的VA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两组下降幅度分别为42.5分和31.9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在完成者试验的亚组中,在SSI得分方面,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积极治疗组下降43.8分,对照组下降24.9分(p=0.03)。
但这一快速预防自杀的效应(第一天1 SSI数据,超过3天VAS 数据)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对于TMS可能的作用机制,一般认为有3个方面。
1 建立了一个跨膜电位。
虽然TMS不像电刺激那么直接由电流通过身体,但是从细胞水平来说,其机制是大抵一致的,即为无电极电刺激,无论是电刺激的直接作用还是磁刺激的间接作用,都是通过电流刺激细胞,引起跨膜电位或神经元去极化,如果电压足够大,就是使膜发生去极化并引发动作电位,然后像其他动作电位一样沿着神经元传播。
2 沿神经产生的电场空间变异
一些理论研究认为,对于一个长轴突而言,兴奋不是发生在电场最大处,而是发生在沿着轴突的空间导数最大处,如果电场是均匀的而且与神经突触相平行,那么将会导致电流既有内向流动也有外向流动,但不穿过细胞膜。
但是如果突触内的电流是随着其长度而变化,那么一个与变化相一致的电流可以穿过细胞膜并引发兴奋,沿着突触长轴电场的变化准确来说是平行于电场空间导数的变化。一条弯曲的神经,即使一个在空间均匀分布的电场也可以引发其兴奋。尽管空间导致的量没有变化,但是沿着神经轴突弯曲地方的空间加导数会发生变化。
3 电场分布和跨膜电位
现在还不清楚对于一个短纤维、细胞体或树突,什么样的刺激是有效的,可以肯定的是神经和电场的方向的相关性很重要,线圈中电流的极性会影响刺激的阈值这点已得到证实。
展望
研究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在非严重不良事件方面,两组无显著的组间差异。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头痛,在积极治疗组中有5例报道,假刺激治疗组中有4例。另外,积极治疗组还至少报道了1次复视、脑挫伤、背痛、头晕及线圈刺激部位红斑等其他不良事件;在假刺激治疗组中,至少报道了2次恶心、呕吐及头晕。此外,该组还出现了眼痛、视物模糊、肌震颤、偏头痛及高血压等不良事件。
初次住院停留时间方面,两组无显著组间差异(中位时间为10天)。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积极治疗组中7名个体和假刺激治疗组中4名个体因精神疾病原因再次住院,但是依然没有成功自杀事件即为(自杀死亡事件)的发生,且两组在SSI、HRSD、MADRS和C-SSRS方面无差异。
这项初步研究提示,对于这类人群给予大剂量的安全可行的,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很少有研究涉及此方面,但是这项研究中,经过3天9次的治疗,情况表明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好,也没有重大副作用的产生,治疗有效性的结果让人很吃惊,同时预示着该治疗手段对于自杀行为的快速预防作用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由于一些患者会再次住院,不能指望在3天内实现治愈,但是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的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所有受试者在经过治疗后在治疗期间没有进展为自杀死亡。
但目前尚不推荐作为治疗手段,鉴于研究具有临床意义,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对于患有重度抑郁症的住院患者,每天超过一次的rTMS治疗是有效的,然而,对于那些存在自杀风险的人群,在对该结论进一步下结论之前,还需要进行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