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青年医生 | 徐勇:创新的第一前提是坚实的知识基础

2020-11-05 18:05 来源:温州康宁医院 作者:丁香园
字体大小
- | +

在精神医学的领域里,有一群愿意守护不被世人理解的「特殊群体」、并为其驱逐黑暗的「白衣天使」。「中国精神医学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让我们看到精神科医生一个个心怀温暖与希望的故事。

提到医学创新,你会想到什么?是一种抗癌新药的诞生,还是一种手术方式的改进?在本届「杰出青年医生」评选中,徐勇教授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医学创新还可以表现在医学教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结合……范畴远超我们的想象。

「小众」的精神医学也可以「大有可为」

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相比,精神医学是一个「小众」的领域。然而,徐勇教授及其团队却用自身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奋斗,精神医学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

之所以参加「杰出青年医生」评选活动,他表示,一方面希望能够在国内精神医学行业内传播更多正能量、树立更多典型来引导、推动行业的进步,另一方面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年轻的优秀学子迈入精神医学领域,为精神医学注入新鲜血液。

事实上,精神医学「小众」的标签如今正在不断地被修改,尤其是这一场新冠疫情导致心理疾病患者群体骤然增加,进而使国内精神医学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更加突出,更多的人开始明白:「小众」的精神医学其实可以很「大众」。

然而,仅仅在人群认知方面从小到大是远远不够的,徐勇教授及其团队早就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精神医学的发展不仅需要增加广度,更需要加大深度。也就是说,对于某种精神疾病,我们需要更深入、更细致地剖析,争取做到极致、做出创新。

如何才能做出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徐勇认为,精神医学的突破性发展需要借助一些新的理念、前沿的技术。从影像科、神经科学等近年来的发展来看,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了其众多突破性成果,因此徐勇认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力巨大,或许是精神医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认清发展方向后,整个团队以精神障碍临床干预的计算机化为己任,并坚定地朝着该方向反复研究,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一系列基于计算机科学及人工智能辅助精神心理问题矫正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针对精神症状和认知障碍两大临床难题,团队通过结合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研发了虚拟化身心理治疗系统,实现了言语性幻听的具象化。借助该系统,心理治疗师能够将阿凡达心理治疗理论应用于改善患者的言语性幻听症状。此外,针对患者的社会认知功能障碍,团队研发了虚拟情境心理治疗系统,借助计算机还原真实社会情境,帮助患者恢复其社会功能,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创新的第一前提是坚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精神障碍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极具特色,除了有精神医学领域的人才,还有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专业、图像软件处理等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加入。

对此,他指出,「只有对精神医学行业有充足的了解,才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创新;只有对其他多重行业有全面的了解,特别是要动态掌握各行业的最新进展,才会知道有哪些东西是可以为我所用,有助于精神医学领域创新研究的。」

以对虚拟仿真教学的研究为例,他表示,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在精神医学教学中,难以将患者的临床特征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学习,导致学生对疾病的掌握不够准确、学起来费劲。而在从事教学工作期间,也发现有些科室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来辅助教学,效果很好。受其启发,在充分了解当前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前提下,徐勇教授带领团队开始了精神医学领域虚拟仿真教学的研究。

如今,团队研发的虚拟仿真教学机器人能够模拟患者的感情和语言表达去描述病情,这就相当于把一个鲜活的病例拿到了学生面前,供其反复剖析。不仅是教学,徐勇教授团队在临床诊疗领域也有类似的创新,比如通过医工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精神障碍诊断的可能性,经过前期的积淀,团队目前正在研发精神障碍 AI 诊断系统。此外,与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家开展合作,进一步落实了智能化自闭症情感陪护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大大促进自闭症患者的康复。

在追求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徐勇教授告诫每一位精神医学领域的年轻人,切勿好高骛远,一味追求大的突破。而是要耐住性子,持之以恒地朝着一个小目标迈进,如此累积下来,大的突破性创新也会水到渠成地实现。

 

 

编辑: 丁吕瑾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