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仿佛将我们原本热气腾腾的生活和喧嚣的日子都按下了暂停键和静音键。在这次疫情中,我们每个人都体会到了,「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头上那就是沉甸甸的一座山」。我们每个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不安、恐惧、焦虑、迷茫随着确诊数字的攀升逐渐占据了我们的心头。然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致力于安抚我们不安的情绪和焦虑的灵魂,努力抚平我们心灵的创伤,他们就是心理精神专科医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刘忠纯教授,去听听他在抗疫一线心理辅导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
(图片:刘教授提供)
因人因地而异,根据患者需求渗透心理辅导
丁香园:除了病毒防控和肺炎救治,心理援助在此次「战疫」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包括您在内的精神科专家奔赴一线。可否请您与我们谈一谈您和您的同事(团队)在一线的工作职责和见闻感受?
刘教授:这次疫情不同于往常,对于疫情的未知和不确定会造成人们的恐惧和焦虑,这种不良情绪波及范围之广,不仅涉及普通大众,也包括患者、家属以及一线战疫人员。因此,我们首先进行针对性调研,通过调研发现焦虑、抑郁、失眠及应激反应等所占比例偏大。定点医院里有重症患者,也有偏重合并慢性病的患者,尽管定点医院中患者普遍情况偏重,但是医疗条件保障相对比较充足的。对于这里的患者而言,躯体上的症状与心理上的隔离感较为明显。而方舱医院里,大多数病人症状较轻,尽管在生活方面物质保障较好,配备相对规律的作息活动时间表和较为丰富的日常生活,但是要在大的公共环境中生活所造成的感受可能是很多患者较难接受的,对睡眠方面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不过,很多病人抱着「既来之,则安之」「既能够治疗,又不传染其他人」的想法,能够逐渐融入这种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之中,各种不适感也在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随后进行的科普宣传任务也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定点医院、方舱、隔离点、康复驿站以及社区中的不同人群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不同,所处条件各有差异,来自全国 419 位精神心理科专家、医护及咨询师有序铺开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工作。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能够提供服务还远远不足,在这里的工作方式与平常也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服务应该跟随查房、督导、培训等内容深入到患者的日常中。通过进一步调整,我们逐步走向正规,以「服务医护、服务患者」为主旨。
身份状态转变,化被动为主动有序开展工作
丁香园:我们看到,为了应对一线医护人员和患者出现的精神心理问题,您和您的同事(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您认为这次心理援助工作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些经验?
刘教授: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
其一,由可控转变为不可控。平日的工作多为一对一、面对面的诊疗,即使是团体诊疗也是可控的。但是在这里面对诸多不可控因素,最初我们也很担心能否将场面控制住。
其二,寻求被动和主动之间的平衡点。因为如果不主动,可能就面临着「失业没事干」的可能。平日诊疗我们所处角色多为「被动」状态,是患者、来访者主动来找我们,而在这里我们要做的是「主动出击」去找服务对象,有时又不能直接「捅破这层窗户纸」,不可直接戳破服务对象心理情绪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不然就要面临「被赶出去」的下场(笑)。针对患者,我们的早期心理治疗以配合居多,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变被动为主动这个转变同样适用于医护人员,尤其是通过筛查发现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于心理干预表现不够积极,愿意寻求帮助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三,从专业服务到全面服务。平常诊疗工作中多运用到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次我们要做的更多是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服务,这种心理支持可以从日常琐碎小事中让病人和医护人员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与温暖,所以各层面人员的各种支持都很重要。
其四,也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所有工作安排明确且组织有序。从专科医师到心理咨询师,从社工到高校相关人员,将所有优势力量有序整合,而非一盘散沙各顾各家。不同层面交流广泛频繁,应对问题共商解决策略。
针对普通大众和特殊人群(如死亡患者家属、患者、医护人员、儿童、老年人、基层工作人员等)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通过电话、媒体、海报等多种平台和形式,深入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点,充分提高民众对于心理援助的认识程度。
线上线下相结合,驻点安排咨询师,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患者自助式、自我管理平台。
其他多种资源提供宣传和服务。
(图片:刘教授提供)
吾辈皆乃凡人,应学会接纳处理负面情绪
丁香园:随着国家疫情防控工作逐渐取得成效,有些地区的疫情工作已经结束,将有大批的医护人员从一线归来,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知道,回归正常并不意味着结束,对于这些人员,您认为疫情结束后还需要做哪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
刘教授:尽管医护人员在报名支援前线之前已经就有心理和思想准备,但来到当地后,所面临的巨大的精神和工作压力可能远超过他们的心理预期。因此,在早期大家可能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情绪和问题,如担心和恐惧被感染的可能性等。在一线工作过程中面对诸多的悲欢离合,加上超负荷工作状态、缺少沟通交流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产生身心疲劳。尽管大家总称我们「白衣天使」,但其实我们也都是普通人,是人就会有害怕恐惧和情绪反应,而经历过上述过程的医护人员尤为如此。
所以我们应当对他们加强心理方面的关注,指导他们接纳这些负面的影响和情绪,告诉他们这些并非自己意志脆弱。除了接纳之外,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帮助他们放松、转移注意力,进行调整,多给他们传递一些积极的消息和正面的能量,并让他们逐步学会将工作和生活的界线明晰开来,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或加强身体锻炼。不良的情绪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当然不同的人处理压力的弹性恢复能力有所不同,因此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是很必要的。
全方位多层面,深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
丁香园: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了心理援助对于一线医务人员、患者和普通大众的重要性。以此为契机,您认为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惠及更多人群?
刘教授:其实,目前我们的工作也在随着疫情的变化进行调整,从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和康复驿站逐步转向社区,这也是将心理援助的普适性进一步扩大。从国家卫健委到省市卫健委都在制定 3-5 年的中长期心理援助服务方案。多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疫区人民和相关人群的心理恢复。
(图片:刘教授提供)
总结:
疫情之下,我们真正体会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身体受到病毒侵害时,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护我们周全;心灵受到疾病影响时,心理专家为我们驱散阴霾。正是社会各方各司其职、配合攻防,正是医患彼此之间的深深信赖,正是舆论的有效助力,为我们这场抗疫战争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我们始终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武汉的重启键已经按下,东湖的樱花也已盛开,相信不多时日,你我便能摘下口罩,彼此拥抱,露出嘴角那抹最灿烂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