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心理防「疫」保卫战——我们能行

2020-03-27 15:5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如果说新冠肺炎期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不安是什么,首当其冲者非「恐惧」「焦虑」莫属。然而在这种特殊环境、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和可理解的,及时的疏导沟通往往可以有效改善上述不良心理状态。因此,如何在防控救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和体现心理援助的价值,成为了精神心理医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本期我们将近距离采访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王小平所长,了解精神心理专家在疫情相关的心理健康援助工作中的职责,和支援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3.jpeg

(图片:王小平所长提供)


因势制宜,针对需求援助

丁香园:除了病毒防控和肺炎救治,心理援助在此次「战疫」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包括您在内的精神心理专家奔赴一线。可否请您与我们谈一谈您和您的同事(团队)在一线的工作职责和见闻感受?

王教授:首先对于心理援助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实在不敢当,因为心理援助是在病毒防控和肺炎救治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对于疫情急性期尤其如此。来到武汉后,我们发现新冠肺炎救治医院大致分为两大类别:第一类是方舱医院,这里收治轻症患者,病情不重,但考虑患者有传染性,因此当地快速建立以体育馆为基础的方舱医院,虽然条件相对简陋,但也因地制宜首创出一种「快速集成」的多学科与多团队结合诊疗模式。另一类是定点医院,这里重症患者较多,不过随着方舱医院的逐渐关闭,定点医院也会逐渐收治一些轻症患者。

这两大类医院各自情况存在差异,因此我们的具体职责也有所不同。在方舱医院针对轻症患者,我们要做的就是配合多学科多团队的医护人员,以沟通为主,稳定患者情绪,做到让患者有信心。同时要及时发现少数既往存在精神障碍病史因中断治疗而复发或急性应激相关障碍的患者,早期发现、早期遏制轻症患者可能面临的这些风险。在早期接触病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重视病人情绪的稳定,对于他们而言来到这里除了适应环境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充分的沟通,向他们充分说明目前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恢复自身健康和考虑家人安全,他们往往都能表示理解。这些患者中比较常见的是焦虑,一方面受陌生环境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掺杂对疾病死亡的恐惧。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手段当中,药物应用不多,所使用的也多为抗焦虑、抗抑郁和改善失眠的针对性药物。同时,我们规范了一些工作原则和治疗方式,并参照相关流程进行心理服务,同时广泛招募舱内志愿者在这个「小社会」中充分扮演良好沟通者的角色,建立多级沟通方式,有效提升对每个患者的关注度和心理支持。而针对定点医院重症患者,则相对复杂,要根据一线医护人员的观察和患者具体需求,进行相应干预。

除了关注患者心理情况,我们还要把工作重点放到一线医护人员身上。奋战在一线的他们身上担负着很重的职责,需要面对极大的精神压力。在对 200 多名医护人员进行心理评估过程中,我们发现心理不良状态为中重度的人数达 10% 左右,针对这部分人群我们希望建立一对一沟通跟进模式。而针对大群体轻症心理不良状态,我们则进行线上及线下团体交流方式。另外,对医务人员比较担心的一点是疫情对他们的长期影响,未来可能有小部分人会留下疫情所带来的难以平复的创伤,尤其是在早期对病毒不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危急的情况下,这些对于医护造成的创伤目前还不好具体估量。所以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持续考虑和关注的。

4.jpeg

(图片:王小平所长提供)


面对疫情,「同心」才能协力

丁香园: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极端,或认为是杞人忧天,或认为是一种精神疾病,作为精神心理方面的专家,您认为该如何正确看待疫情期间出现的焦虑等情绪?

王教授:我认为焦虑和恐慌在最初是合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疾病初发之时,我们对它的了解确实不够。对于这些未知因素而言,我们心理团队能做的就是——多层面的沟通理解和支持。在心理援助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同心」。因为在抗疫过程中要做到容易,要做好稍难,而要达到完美那是不太可能的。其实我们医护、医患之间都是一样的,只要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彼此所思所想,就一定能达到「同心」的状态。

由于许多恐慌是由未知所造成的,所以我们最先要做的就是把疾病的最新研究结果以科普的、大众容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给他们。我们要向医护人员和患者传递的是一种理解,并让他们相信我们的专业,在他们后期需要进一步专科治疗的时候,不要碍于面子或其他因素,能够第一时间想起我们,这种信任关系的建立也是极其必要的。我建议能够有一个大的平台建立良好的多层面沟通机制,能够为这些人群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可靠的消息来源,早发现早治疗,以防未来出现严重的后果。

不落关怀,共建心理平台

丁香园:随着国家疫情防控工作逐渐取得成效,我们相信疫情将会很快结束。对于一线抗疫的医护、患者及家属、普通大众,您认为疫情结束后还需要做哪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

王教授: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慢慢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但也一定会有小部分人群(比例不会高)仍有一段很艰难的时光要度过,比方说丧亲的家属、重症抢救回来的患者、部分一线人员尤其是早期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等。我们需要高度警惕这些人在未来受疫情创伤所致的影响,这时一定需要专业指导的介入——第一,我们要做到关怀;第二,要建立相关渠道或平台,方便精神心理医师与相关人群进行跟踪和了解,有利于早期发现,结合关怀和相关医学手段及时治疗;第三,由政府构建相关指导原则,方便公众了解相关渠道和路径;第四,当下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传播便捷,我们可以联合相关专业团体,在相关领域进行人工智能化,线上线下结合,共同提升传播和服务效率。

5.jpg

(图片:王小平所长提供)

总结

随着疫情热度的逐渐降低,大部分人群都将在这个不平凡的春天里重启新的生活轨迹。然而对那些在这场「战役」中的特殊人群,对他们的关注仍不能松懈。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给予他们关怀;另一方面,要完善健全相应机制和渠道,为他们构建可靠的平台和信息源,如有诉求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精神心理医生。

也许未来的这段时光对于有些人来说仍然是黑暗的,但我们相信,精神心理科医生会继续用 100% 的爱和专业精神,驱散他们心头的阴霾,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

编辑: 李晓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