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2019-11-19 21: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若水
字体大小
- | +

最近恰巧分别从两位朋友、一位来访者三处听到同一种抱怨:我怎么这么糟呢,明明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她们所懂得的「道理」并不相同,却陷在同一种困惑中:我假设自己遇到困难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某些道理,只要道理懂了,照着做问题就能解决;如果道理懂了却做不来,那应该是我的问题吧?

刚做咨询师的时候,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告诉你「正确的道理」,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做不到的话,那是你的事,与我无关。

所以,听来访者讲述完,我就会努力讲些自认为「有用的建议」,然后把建议的实践当作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去实践。

你猜怎么着?那个阶段,来访者们当然渐渐地不再来啦。

后来跟督导认真讨论「在咨询间隙,来访者为什么不能按 TA 也觉得正确的道理去生活、去行动」这个问题后,我认识到一件事:这才是心理咨询中我和来访者需要共同花时间攻克的重点。

原理很简单:行动上的改变需要动力,变化越剧烈,所需的动力越大。这些动力,源自我们对于我们对于改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就像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写下的——必须如此吗?必须如此!在这一刻,我们会有足够的动力和激情,把想法付诸行动。

一方面,如果我们知道某件事是对的,但不能发自内心地理解它为何对,那么,我们对这样的道理的认识将停留在「知道」层面。

比如,可能在我说「找到焦虑的根本原因后,焦虑并不会因此自动缓解」这句话后,你认真回想一番,也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点头,但这样的判断,并不足以帮助我们在焦虑的时候,停止追问「我为什么这么焦虑」。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有机会进一步明白「焦虑感源于我们的认知」,那么,我们将向前一步,对这个道理的认识停留在「理解」层面——懂得「仅仅识别出焦虑的原因而不改变对它的认知,我们会继续焦虑,所以仅仅找到焦虑的原因,还不够」。

通常大家所说的「懂得道理」,其实就停留在「理解」层面

然而,就像你也注意到的,懂得,并不能足够有力地督促我们发生行动上的变化。

不管是「知道」还是「理解」,知识都没有跟我们自身建立联系。

这时,我们所掌握的道理,本质上与我们无关——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道理,为什么要花时间去付诸实践,甚至投去更多注意呢?

要把一个道理跟我们自己建立联系,我们需要看到对我们而言认同、实践这个道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简而言之,就是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

  • 相信并且实践它,对我有什么好处?

  • 不相信、不实践它的话,对我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答案或许可以从健康、情绪、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问题解决、能力习得、压力应对等方面来考量,比如:如果相信「找到焦虑的原因,焦虑并不会就此缓解」,我在感到焦虑时压力会更小,因为那时我将不再告诉自己「我有责任把让我焦虑的罪魁祸首尽快揪出来」;

如果我相信「找到焦虑的原因,焦虑并不会就此缓解」,我对自己感觉会更好,因为我不用再责怪自己做得还不够多、所以才这么焦虑;

如果我相信「找到焦虑的原因,焦虑并不会就此缓解」,我的焦虑或许会变轻,毕竟我有注意到,每次思考「为什么焦虑」,我都更紧张、更焦虑;

如果我不停止追寻焦虑的原因,我会继续像个祥林嫂一样忍不住跟身边的人念叨那些陈年老调,我知道他们不喜欢这样,可能会远离我;

如果我不停止追寻焦虑的原因,我将放弃真正待在焦虑里、处理焦虑感的机会,而是狡猾地不断逃避我目前正在体验的焦虑感,我将不断丧失应对焦虑的练习机会;

如果我不停止追寻焦虑的原因,我将持续回避那些正在真实地引发我焦虑的因素,这无助于我真正地战胜焦虑。

两个问题回答完,我们常常更容易作出「我要改变」(或者「我还是更想保持现状」)的决定。有意识地作出这样的决定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在行动上作出改变的动力来源。哪怕这一次,你想要的只是「保持原状」,这也是一个有意识的决定,它在下一次的判断中可能会发生变化。

需要强调的是,获取动力是个持续的过程,不仅始动的那一刻,每一个「这一次我要怎么做」的决定时刻,我们都需要足够的动力做不一样的事。

在持续的咨询过程中,我会通过和来访者共同面对和解决遭遇的困难、引导来访者不断作出是否改变的决定、和来访者共同发现每一个进步并予以肯定等方式,让行为上的改变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想分享一点,我越来越意识到,在咨询早期让来访者真正理解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有一位合作蛮久的焦虑的来访者,在早期,TA 每每认为「我获得了值得一试的方法」就坚决要求中止咨询,然而一两个月后总会回来,懊丧地表示自己「似乎还是做不到」。在中止-回归的循环中,我们共同讨论了「做到」的标准、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对内心消极声音的应对等等主题,终于,TA 不再轻易要求中止咨询,而是愿意在规律的咨询时间里不断分享新的进展和困惑,与我共同合作,让行为上的变化发生得更容易一些。

改变,从来不是件易事,心理学家总结了「改变的模型」,比如有一本《转变之书:结束,是重生的起点》,就总结出改变的不同阶段,如果你有兴趣,或许可以参考。

本文仅仅就改变时「认知层面的动力」浅谈一二。事实上,在此基础上,行动层面的「做到」仍然艰难,我也想花至少一篇笔记的篇幅来分享,这是后话了。

最后,来句鸡汤样的结尾吧:人生是无尽的选择与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

编辑: 王妍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