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伪球迷」现象的心理解读

2018-06-20 09:58 来源:大医小护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心理医学科 倪开济 医师
字体大小
- | +



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已经开始了,32 支国家队齐聚东欧平原,群雄逐鹿。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是球迷朋友们的盛会,在为期一个月的比赛期内,他们可以尽情地为这世界第一大运动而疯狂。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世界杯的进行,那些分不清球门方向的、研究球员颜值的一群人会悄然出现在你的身边,我们称之为「伪球迷」。网上已经有多种「伪球迷」必备科普知识了,大家可以自行查阅。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伪球迷」现象的一种心理学表现。其实这种跟风似的的现象心理学中称之为「从众」。

1. 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知觉、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行为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曾于 1956 年做过一个经典的从众实验,他将 7 个男大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知觉判断测验」, 但实验真正的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于从众行为的影响。其中只有 1 个人是真正的被试者,其他六个人都是阿希的助手。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 3 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6 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于是真的被试者开始迷惑了。从实验总体结果看,数十名被试者自己独立判断时正确率超过 99%,但跟随他人一起判断时,平均有 37% 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 75% 的被试者迫于群体压力至少做出了从众的判断。

2. 从众有哪些类型?

(1)真从众

个体的行为和内心想法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表现一致的从众不会让个体感到情绪的冲突;

(2)权宜从众

个体的行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所怀疑,认为自己是对的,但迫于压力暂时与群体一致。这是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外在行为与内在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从而影响个人的日常行为;

(3)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行为上表现与群体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愤时,领导也受到感染,想法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却表现得很理智很冷静;

3. 人为什么会产生从众?

(1)为了寻求参照。

人在许多情境中因为不熟悉情况,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考价值;

(2)对偏离的恐惧

任何群体的反应都是接纳、优待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而对于偏离者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群体凝聚力。

凝聚力水平越高的群体成员其群体认同感较强,较易做出一致的行为;

4. 从众有什么意义?

社会中的大多数从众行为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它对人的作用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就如同我们讲的「伪球迷」现象,平时不关注足球,世界杯期间对比赛品头论足,无可厚非。

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及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只有这样社会成员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说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但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的思考,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缺乏个性,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例如某些商人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一些有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的「网红」商品「炒热」,就会带来危害。

所以了解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学意义,有助于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独立判断,少一些盲目从众,从而使自己拥有健康的心理。

作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心理医学科  倪开济 医师

编辑: 文千月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