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ADHD 全病程治疗 从症状缓解到功能改善最大化

2017-03-02 14:2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多症状表现,多功能损害的复杂疾病[1]。ADHD 的患者除了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多动、注意缺陷等临床症状外,也存在许多例如自尊、情绪调节、家庭和伙伴间关系等遁迹潜形的深层次问题[2]

在近日结束的第十九届礼来中国精神神经科学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的郑毅教授发表了《关注 ADHD 全病程治疗——从症状缓解到功能改善最大化》的专题演讲,着眼于 ADHD 的综合危害,强调并分享了对于 ADHD 全病程的管理和治疗。

ADHD 疾病损害贯穿终生 长程影响值得关注

2011 年发表的一项随访研究,对 110 例平均年龄为 11 岁的 ADHD 患者进行了为期 11 年的随访。研究发现:57% 的患者仍然符合 DSM-IV—ADHD 的诊断;此外随访的患者中有 78% 未达到完全缓解;仅 22% 的患者在研究终点达到完全缓解[3]

换言之 ADHD 并不是一种长大了就能够自行缓解的疾病,长期的随访治疗和干预才是患者达到疾病完全缓解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在青年期还是成年期,ADHD 患者在严重行为方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常常终生都会受到此类问题的困扰。此外另一项 10 年随访研究显示:ADHD 与成年后的物质滥用、酒精依赖、药物依赖、以及吸烟显著相关[4]。所以对于 ADHD 的治疗应该同时兼顾当下缓解和长期改善两个方面。

从症状缓解到功能改善最大化

随着疾病研究的深入和健康意识的增加,ADHD 的治疗目标逐渐由症状缓解过渡到了功能的缓解[5]。也就是说当 ADHD 患者的症状得到控制后,仍应该关注情绪、行为、学习、社会领域等功能的改善[6]

AAP 指南相应推荐:医生、父母应与学校老师合作确定适合的 ADHD 治疗目标,以指导治疗。即患儿的治疗目标应该包括了家庭、学习等多方面的社会内容[7]

一般来讲,社会功能包括了「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两个方面:而应用到 ADHD 患儿身上,就是「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更为具体来说,患儿 ADHD 社会功能的损害表现就包括了:学习、社会关系、情感和自尊心、生活质量这几个重要部分。

一个人社会功能的损害,经常是伴随着心理问题存在的。社会功能正常与否间接反映心理状态及心理健康情况。社会功能的损害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情况和心理功能丧失程度,那么理所应当 ADHD 患者治疗的关注点离不开社会功能的改善。

ADHD 治疗一线选择 兼顾核心症状与社会功能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将托莫西汀列为治疗 ADHD 的一线药物[8]

由于 ADHD 是一个多维度的疾病,有广泛的症状谱,既有核心症状,也会有情绪调节失调、自尊心低下、伙伴关系紧张等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症状,所以治疗药物方案的选择上需要对疗效进行综合的考量。

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接受了指南推荐的一线药物进行 6 周的治疗,疗效方面托莫西汀与哌甲酯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9]。但托莫西汀治疗 12 周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社会功能[10],并且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增加,能够 24 个月持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 ADHD 治疗的一线优选[11]

患儿 ADHD 社会功能的改善除了能够解决学习、社交、情感等身边的现实问题外,也能够避免使用中枢兴奋剂带来的发育问题和潜在物质滥用风险,对患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长远意义。

郑毅 教授

郑毅教授-2.jpg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从事精神医学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 30 年。擅长各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对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有特殊研究。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多项科学研究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 80 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 30 余部,包括主编了两部国家级疾病防治指南。

担任中国双相障碍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儿童精神医学组,副主任委员;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副主席;亚洲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主席。

参考文献:

1. Barkley et al., J Clin Psychiatry 2002;63(12):10-15

2. Slomkowski et al., J Abnormal Psychiatry 1995;23(3):303-315.

3. Biederman J, et al. J Psychiatr Res.2011;45(2):150-5.

4. V A Harpin,The effect of ADHD on the life of an individual, their family, and community from preschool to adult life.Arch Dis Child 2005;90(Suppl I):i2–i7.

5. Steele M, et al. Clin Ther. 2006 Nov;28(11):1892-908.

6. Slomkowski et al., J Abnormal Psychiatry 1995;23(3):303-315.

7. AAP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Pediatrics. 2011 Nov;128(5):1007-22.

8.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郑毅,刘靖主编,P70-71

9. Van Wyk GW, et a.J Atten Disord.2012;16(4):314-24.

10. Perwien et al. J Dev Behav Pediatr 2004;25(4):264–271.

11. Perwein et al. J Child Adolesc Psychopharmacol 2006;16(6):713-24.

PP-AT-CN-0323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许佳曦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