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应用鼠类模型的研究中,实验者发现中枢神经兴奋剂可导致骨密度降低。中枢神经兴奋剂为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一线药物,而该人群正处于骨骼生长的关键期,因而评估此类药物对生长中儿童及青少年骨密度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纽约长老会医院、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 Alexis J. 等人就中枢兴奋剂与儿童及青少年骨密度的联系开展了一项横断面研究,于 2016 年 10 月 3 日发表于 JAMA Pediatrics 杂志。研究发现,中枢神经兴奋剂使用者相较非使用者,其腰椎、股骨的 DXA(双能 X 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值更低,反映了更低的骨密度。
该研究的分析数据来源于美国 NHANES 数据库,选取了其中 2005 年 1 月 1 日到 2010 年 12 月 31 日的相关样本数据,包含 6489 位 8 ~ 20 岁儿童及青少年的 DXA 骨密度测量结果、体测信息、人口统计资料及处方药使用记录。
中枢神经兴奋剂使用者定义为服用苯丙胺、哌甲酯、二甲磺酸赖右苯丙胺、硫酸右旋苯丙胺、左旋苯丙胺类药物的患者。在 6489 份样本中,159 份为中枢神经兴奋剂使用者,6330 份为非使用者。
实验者将样本按照是否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性别、服用药物时长(以是否大于等于三个月为界)分别分类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了各分类间腰椎、股骨颈、全股骨的骨矿物质含量(BMC)和骨密度(BMD),并评估了 BMI 值、年龄、性别、种族、社会经济情况、血清维生素 D 含量等可能影响骨密度的风险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性别内部以及总体对比中,中枢神经兴奋剂使用者的腰椎 BMC 及 BMD 都显著低于非使用者,而股骨颈 BMC 及总股骨 BMD 也较非使用者低。同样的差异在服用三个月及以上中枢神经兴奋剂的患者与非使用者的对比中也得到体现,但是在服用三个月以下药物的患者与非使用者的比较中未见 BMC 及 BMD 的明显差异。三个月被认为是药物对骨骼造成可观测到的影响的最小服药时长。
其潜在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兴奋剂抑制突触前膜对儿茶酚胺的再摄取,导致突触间隙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有关。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位于骨髓内交感神经元近旁,并表达β2 肾上腺素受体,受交感神经递质的调控。过高的递质浓度可降低受体敏感性,从而影响骨形成和骨重塑。
由于该实验为横断面研究,只能反映服用中枢神经兴奋剂与骨密度降低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能解释其对骨密度、骨重塑影响的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来阐明两者的相互关系。
临床提示
在临床上,中枢神经兴奋剂大量应用于儿童。目前哌甲酯为我国治疗 ADHD 的一线药物,ADHD 的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骨生长关键期的骨量减少可导致慢性骨密度降低,并且影响成年早期的峰值骨量,增加骨折风险。因此明确此类药物对骨骼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用药方面,应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时长,关注长期用药患儿的骨质发育情况,根据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作出评估并调整用药,必要时可考虑辅以相应制剂促进骨骼生长。在药物治疗外,也应结合病情和具体需要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及行为治疗,帮助患者提高学习或工作成绩,独立走上社会,拥有健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