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常见 8 类不良反应及处理

2016-08-25 19:2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河图
字体大小
- | +

在经典抗精神病药中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一般需要较高剂量才能达到治疗疗效,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药物对其他受体系统也可能产生大的不良反应。而高效价药物,如氟哌啶醇则可引起更多的多巴胺 D2 受体相关的运动障碍和高催乳素分泌现象。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的不良反应包括以下 8 类,我们一起来看下。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高效价的药物如氟哌啶醇等使用时,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 药源性类帕金森症状

女性和大于 40 岁的中、老年患者中较易发生。临床表现以动作缓慢或者运动不能、静止性震颤及肌张力增高为特征。患者开始时常被发现运动过缓,查体可见手足震颤和肌张力增高。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面具脸、肢体僵硬、佝偻姿势、慌张步态、粗大震颤、流涎,甚至有协调运动能力的丧失。

原则上不建议在未出现此类不良反应前预防性给药治疗,一旦症状出现且较明显时在患者精神症状稳定的前提下,首先应考虑适当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对于药源性类帕金森症状的处理目前临床通常给予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如盐酸苯海索,一般建议与抗精神病药配合使用。

如患者类帕金森症状已明显改善,则注意及时降低盐酸苯海索剂量或停止治疗,以减少由于长期大量盐酸苯海索使用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

2. 急性肌张力障碍

通常出现在治疗起始阶段,给药后不久即可出现。在青少年、男性和儿童患者多见。一些带有氟基的经典抗精神病药,如丁酰苯类、哌啶类或哌嗪类药物尤易导致肌张力的增高。

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双眼上翻、斜颈、吐舌、面肌痉挛、脊柱侧弯和角弓反张。由于急性肌张力障碍通常骤然发生,且症状显著,常引起患者和家属的恐慌,因此是精神科急诊十分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如在精神科以外就诊者易被误诊为破伤风、癫痫或癔症等。

家属提供或临床医生询问近期曾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病史者有助于帮助迅速地诊断和处理。一般给予肌内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后,相关症状可获得迅速的缓解。此后根据患者的肌张力情况,评估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胆碱能药物维持治疗。

3. 静坐不能

患者主要表现为难以控制的激越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常有反复来回地走动或原地踏步动作,还可伴有不自主运动甚至有自伤或攻击性行为,增加患者自杀风险。静坐不能是引起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因有难以描述的不适感而拒绝服药。

因此,对于静坐不能的及时识别和处理很重要。精神症状已明确改善的患者可以先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或者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给予β受体拮抗剂治疗,长期治疗的患者要给予定期的心率监测。

4. 迟发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迟发性运动障碍与抗精神病药的多巴胺拮抗作用有关,是一种特殊且持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多发生在长期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后,尤其在使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的过程中更易发生。

患者以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为临床特征,其严重程度可随患者状态出现波动,如睡眠时症状常消失而在情绪激动时可加重。最早的症状通常是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即口-舌-颊三联症。部分重症患者可表现为肢体的不自主摇摆、舞蹈指划样动作、手足徐动或四肢和躯干的扭转等,更有甚者出现构音不清或影响进食。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不同于其他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一旦发生,治疗就变得比较被动。通常的处理是缓慢地减少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抗精神病药,停用抗胆碱能药,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改善后,再选择迟发性运动障碍风险较小的其他抗精神病药治疗,如氯氮平、喹硫平等。也有学者认为氟哌啶醇可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有专家在其治疗指南中建议如果换药或停用抗精神病药物仍然不能有效改善的患者可以给予苯二氮类、维生素 E 等一系列治疗,以帮助改善患者的症状。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在心血管系统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心律不齐和低血压较常见。特别是吩噻嗪类药物最为明显,氟哌啶醇在这方面的影响则较少,故更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1. 直立性低血压

多见于治疗初期,尤其是用药后第一周,可能与药物阻断了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而躯体尚未建立有效的代偿机制有关。表现为体位改变为直立位时血压骤然下降。出现时应暂停药物增量,必要时减量,同时嘱患者注意体位改变时速度不宜过快以防跌倒等意外发生。

2. 窦性心动过速

尤其在抗精神病药使用剂量较高时多见,可予以普萘洛尔等对症处理,并注意心率监测。QT 间期和 PR 间期延长、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重在预防以及早期发现,对于存在相关用药禁忌情况的患者避免使用,一旦发现立即减停抗精神病药并予以对症处理。

认知损害

抗精神病药对患者的知损害主要表现为过度镇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受损和谵妄等。药物的抗组胺和抗胆碱能作用可能是导致过度镇静和迟缓精神状态的原因。过度镇静在传统的低效价药物如氯丙嗪中十分常见,一般在治疗早期,症状表现较为严重,当患者逐渐耐受后有所改善。对需要进行如驾驶、机械操控或高空作业的患者,用药前应充分告知建议暂停相关操作。

另外,抗胆碱能作用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谵妄的主要原因,由于谵妄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因此对抗胆碱能作用敏感的人群在用药时应当十分小心,特别是老年人群。   

肝功能损害

有关氯丙嗪等可能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早年就有报道,发生率约为 0.1%。与之相比无黄疸性肝炎或一过性的肝酶异常一般更为常见。抗精神病药在临床应用中都可能发生,部分可自行缓解或在停药后逐步恢复。部分患者需要合并保肝药物治疗,治疗时应定期监测肝功能水平。

高泌乳素血症

传统抗精神病药常常引起高泌乳素血症以及与之相关的泌乳、闭经和性功能异常,给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造成很大的身心影响。研究认为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与药物拮抗下丘脑-垂体结节漏斗区的多巴胺受体有关。

目前对于药物所致的泌乳素水平增高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生可通过减量或转换其他对泌乳素水平影响较小的药物治疗,如阿立哌唑、喹硫平、齐拉西酮或氯氮平治疗。也有患者接受激素或溴隐亭治疗。      

恶性综合征

已有的研究发现各种抗精神病药在其治疗过程中都有发生恶性综合征的可能。尽管发生率低但发生后患者病情危重,甚至导致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是一种少见但危害性较大的严重不良反应。锥体外系功能失调,骨骼肌高张力,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大汗、心动过速、血压不稳),高热,意识改变,并可能伴随有肌肉溶解症和肾衰竭等。起病多骤然,一般持续时间数小时到 7 天左右不等。

处理应首先停用抗精神病药,同时给予积极的补液、降温、吸氧等支持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感染、抗痉挛治疗。可以使用肌肉松弛剂丹曲林和促进中枢多巴胺功能的溴隐亭治疗来缓解肌强直和高热等症状。

猝死

抗精神病药引起的猝死是指在抗精神病药应用时,患者在死前并未发现有致死性的躯体疾病而突然发生的死亡,后果极为严重。临床表现为患者突然出现昏厥、抽搐、发绀以及心跳呼吸骤停。

由于患者在死亡前并未有任何预兆,一旦发生需给予积极的心肺复苏抢救,但成功概率普遍较低。因此应该以预防为主,对于接受抗精神病药治疗的患者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史、家族史,给予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药物滴定时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同时注意合并用药的相互作用。

过量中毒

抗精神病药物过量的最早征象是激越或意识混浊。可见肌张力障碍、抽搐和癫痫发作。脑电图显示突出的慢波。常有严重低血压以及心律失常、低体温。抗胆碱能作用可使预后恶化。由于过量药物本身的抗胆碱能作用,锥体外系反应通常不明显。

治疗基本上是对症性的。大量输液,注意维持正常体温,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毒扁豆碱可用作解毒药。由于多数抗精神病药物蛋白结合率较高,血液透析用处不大。抗胆碱能作用使胃排空延迟,所以过量数小时后都应洗胃。由于低血压是α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同时阻断引起,因此只能用作用于α受体的升压药如间经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 禁用肾上腺素。

参考文献

1. 江开达. 精神药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赵靖平, 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第二版).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15.

3. 陈彦方, 李舜伟. 新编临床精神药理学.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4. 何伋等. 精神病学(第三版)[M].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编辑: 李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